1、棒槌瓶
硬棒槌瓶,又称圆棒槌瓶,主要指康熙年间的式样,盘口,短直颈,圆折肩,圆筒状长腹,圈足,底部多为平切式二层台。大小不一,高者约70厘米,矮者仅有十几厘米。器腹有高矮和粗细之分;粗腹者,器形庄重,高约40厘米;细腹者,器形秀丽。康熙早期的棒槌瓶,器形偏矮,康熙中期以后的棒槌瓶,器形趋于细长,为了与雍正时期的棒槌瓶相区别,取名硬棒槌瓶。常见的有青花、五彩、洒蓝描金、五彩开光等品种。
清康熙青花刀马人物大棒槌瓶年RMB2,,
2、抱月瓶
抱月瓶是清代的一种瓷器。亦称“宝月瓶”。小口、直颈,颈侧双耳,因瓶腹似圆月,故名。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时期流行于西夏的陶制马挂瓶,左右双系,用以挂于马鞍之侧,极具民族特色。明代永乐、宣德景德镇窑常见器物之一,雍正早期烧制,后停烧。乾隆时又有烧制,多为青花。
清乾隆青花釉里红海水龙纹抱月瓶年RMB28,,
3、贲巴壶
奔巴壶俗称“藏草壶”,或称“贲巴壶”或“甘露瓶”,是藏传佛教密宗修行仪式中灌顶器皿,形制近似宋代佛教中的净瓶。壶分四层,上层呈塔式,水自此处顶端倒出;第三层为球形,侧连扁盒状附盖之漏斗,水由该处装入。现收藏于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
清嘉庆御制蓝料地金彩云龙贲巴壶年RMB8,,
4、出戟尊
出戟尊是尊的一种式样。仿古铜器造型,敞口,腹微鼓,足外撇。考古发现钧瓷中出现出戟尊较少量,馆藏量低。民间收藏中则可以发现,钧瓷出品的出戟尊品相保存度高,其历史价值意义以及市场价值意义颇高。尊的造型仿古代青铜器式样,喇叭形口,扁鼓形腹,圈足外撇。颈、腹、足之四面均塑贴条形方棱,俗称“出戟”。后世器形去戟,则命名为花觚。
明宣德御制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花卉纹出戟尊年RMB6,,
5、琮式瓶
琮式瓶始见于宋,一般认为始出现于南宋,但是现已发现,自北宋以来就有琮式瓶的生产。宋代盛行仿古之风,这种瓶式系仿照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玉琮外形加以变化而成。南宋官窑、龙泉窑均有这种器形。琮,音从。方柱形,内有圆孔的玉器,是新石器时期的礼器,也称为玉琮。器型是圆口,短颈,方柱形长身,圈足、口、足大小相若,有的器身四面有凸起的横线装饰。其器内圆而外方,以象天圆地方之说。《周礼》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瓷质琮式瓶沿袭了玉琮的基本形制,只是玉器之内圆,上下通透,而瓷制者加了圈足和底,演化为一种瓶。
南宋官窑琮式瓶6年RMB16,,
6、胆瓶
胆瓶,因器型如悬胆而得名。直口,细长颈,削肩,肩以下渐硕,腹下部丰满。为花器,始烧于唐代至清中晚期。盛行于宋代,是陶瓷器型中的经典。胆瓶由于造型典雅优美,给人超凡脱俗的无限情趣,为当时宋代朝野各界所追捧。
清雍正御制瓷胎洋彩珐琅春风碧桃图胆瓶年RMB10,,
7、灯笼尊
亦称“灯笼瓶”。尊式之。清代流行。一种敞口、短颈、直筒腹、胫内收至足外撇,另一种大口、粗颈、筒形腹、腹下微敛、高圈足。有的颈两侧附耳,因外形似灯笼而得名。常见有青花、釉里红、粉彩、炉钧釉等品种。嘉庆时在肩部附一对狮形耳。
年作汪野亭-粉彩开光《深林古寺枫林晓露》图灯笼尊年RMB 2,,
8、斗笠碗
斗笠碗,碗的一种式样。广口,斜腹壁呈45角,小圈足。因倒置过来形似斗笠,故名,宋代始烧,此后历代均有烧制。
清康熙青花松竹梅纹斗笠碗年RMB3,,
9、凤尾尊
凤尾尊由元、明时期的花觚演进而来,是花觚的一个变种。凤尾尊的整体造型为喇叭状口,颈部挺拔,腹部圆鼓,平底外撇,底圈多为二层台圈足,因腹下部至足底外延似凤尾而得名。康熙年间的凤尾尊,整体风格雍容华贵,娇艳富丽,高贵典雅,气度不凡。
清乾隆掐丝珐琅双螭龙耳凤尾尊8年RMB6,,
10、橄榄瓶
瓶的一种式样,橄榄式瓶始见于顺治时期,至清雍正、乾隆最为常见。撇口,短颈,肩、颈部内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底大小相若,瓶体似橄榄,故名。宋代河南登封窑创制,清代仍有烧造,造型略有变化,颈部稍长,匀称秀美。
清乾隆粉彩“锦上添花”图橄榄瓶年RMB6,,
11、观音瓶
观音瓶是流行于清代康熙至乾隆时期的一种瓶式,观音瓶特征是侈口,颈部较短,丰肩,肩下弧线内收,至胫部以下外撇,浅圈足,瓶体修长,线条流畅。
乾隆一朝堪称中国彩瓷历史之巅峰时代,其彩釉之丰富,品类之繁复,技术之高超,皆空前绝后,唐英引领下的御窑厂,极良工巧匠之能事,依遵乾隆皇帝之广博爱好,以瓷为胎,敷设彩釉,仿制诸式材质的工艺品,其范围涵括竹木玉石金铜等十数项,水平之高竟达以假乱真之地步,令人叹为观止。
清乾隆松石绿描金粉彩莲花观音瓶年RMB13,,
12、葫芦瓶
形似葫芦的瓶式,自唐以来,因其谐音福禄,为民间所喜爱,遂成为传统器形,及至明代嘉靖时,因皇帝喜爱之道,此器尤为盛行并多有变化。
南宋后期龙泉窑创制的瓶式,瓶体似葫芦,故名。小口,短颈,瓶体由两截粘合而成。名与“福禄”谐音,且器形像“吉”字,故又名“大吉瓶”,寓意大吉大利。宋元时期,龙泉窑、景德镇窑均有生产。
清乾隆粉彩百花不露地葫芦瓶年RMB22,,
13、花觚
早期的花觚人们通常把它描述为“尊”,它是仿青铜器造型的一种陈设用瓷。随着瓷器烧造技术的不断提高,瓷器的造型更加丰富,很多陈设用瓷开始有了一定的实用功能。经过明代嘉靖、万历两朝的发展,花觚的造型也更加多样化。花觚始于元代,主要流行于明嘉靖、万历至清乾隆这一段时期。早期的花觚除了陈设用之外,民间多用于插花,布置厅堂。花觚的造型隽秀,端庄大方,线条变化十分丰富。常见的有五彩花觚和青花花觚两种。装饰题材有人物故事、民间传说、缠枝花卉或是花鸟等。花觚的时代特征十分明显,明代的花觚主要是三段式的,上面是喇叭口,中间是鼓腹,下部是凤尾,器型古朴典雅。我们常见的明代花觚以五彩最为贵重。一般都呈现出文饰繁密,层次分明,色彩艳丽,风格硬朗的特点。
清乾隆粉彩花卉八吉祥纹花觚年RMB3,,
14、花浇
浇花用器。流行于明清。明永乐花浇颈长、腹圆,口圆形,常绘以海水、缠枝莲纹。宣德花浇颈较短,腹稍扁,宽带式柄。清雍正花浇口作窄流,颈细且长,肩腹下饰菊瓣纹。
补充:浇花专用于浇花的一种壶,造型仿西亚铜器,口沿一侧有流,直颈,口、肩之间连有曲柄。宋代已有烧制,流行于明永乐、宣德时期,延续至清。永乐时器呈大口,直颈,圆腹,柄为龙形,纹饰纤细。宣德器颈较短,腹稍扁,柄为宽带式,纹饰粗放。清雍正朝花浇口部似唐三彩凤首壶,细颈,腹部为直扁圆形,圈足,颈、肩均有凸起的弦纹,肩、腹下部常饰凸起的菊瓣纹。
清雍正·青花菊瓣纹花浇年RMB5,,
15、鸡首壶
因壶嘴作鸡首状而得名。是西晋至唐流行的一种瓷壶。西晋时器形较小,圆腹,肩部贴一鸡首,小而无颈。壶嘴有的可通,有的是实心,壶肩部有系,小平底。东晋时,其主体也是圆腹盘口壶,但鸡首下有短颈,喙由尖变圆,冠加高,鸡尾消失,柄的上端高于口沿,肩带桥形方系。至南朝时,壶身整体加高,鸡颈较前期加长,盘口加深,柄也加高,肩部系多为双系。隋代壶身更高,鸡颈不仅更长,而且作仰首啼鸣状,鸡尾柄变塑贴龙首柄,系的开关也更加复杂。
瓷州窑花卉鸡首壶年RMB,
16、将军罐
明清时期罐器之一,其盖颇似将军的头盔,故而得名。将军罐始见于明嘉靖、万历年间,至清顺治之气基本定型,盛行于康熙朝。其器形体高大,各朝其形略有不同。常见品种为青花、五彩器,此外还有黄釉、茄皮紫釉、三彩等。
将军罐的器型出现于明末,明末的将军罐,器型较为矮、拙。到了清代顺治时期基本定型,造型为直口、短颈、丰肩、鼓腹。腹下部渐收,多为平底无釉,通体浑圆,器型高大。康熙时期,是将军罐广为流行的时期,这时的造型,将浑圆的罐体展肩提腹,拉长颈部,收紧圈足,使得将军罐的造型显得挺拔向上,气魄宏伟。
清康熙青花五彩四妃十六子大将军罐年RMB,
17、军持
军持一种盛水器,又名军墀、君迟、群持、捃稚迦、净瓶等,为云游僧人、教徒盛水洗手用具。这种外国器形大约在隋唐时期传入我国,在我国却长盛不衰,从唐代至清代的南方北方窑口均有持续生产,大量出口。品种丰富,时代特征鲜明。现已发现的历代军持主要产地有,唐北方白瓷窑场、湖南铜官窑,宋元时期河北定窑、福建德化窑、泉州磁灶窑和广东西村窑,明清两代江西景德镇窑。
元青花缠枝花卉纹贴塑双流军持年RMB,
18、马蹄尊
马蹄尊最初是一种标准器形,尊的一种式样。广口,圆唇敛,削肩广腹,平底,器形似马蹄状。后来到了清代发展成为文玩,所以也叫太白尊。材质主要是瓷器和玻璃的。
清康熙冬青釉云纹马蹄尊年RMB1,,
东方寻宝品牌始创于年,是湖南广播电视台国际频道播出的一档大型文化艺术收藏类电视节目,面向全球个国家及地区进行展播。旗下开设有文化收藏类“古董艺术品”、“宝玉石观赏石”、“我爱创作”、“乐学历史微电影剧”、“寻宝走进地方”、“大藏家”、“乡村振兴”、“名堂有约”、“德艺会”等专题节目。
《东方寻宝》栏目是以“弘扬传统文化共襄盛世收藏”为宗旨的一档大型艺术收藏类电视栏目。秉承“帮古董艺术品说出自己价值”的栏目使命,以严谨客观、风雅幽默、娱乐互动的呈现方式,为社会各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