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光是珠宝鉴定领域,国人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催动之下,认为学习也可以不必按部就班,总觉得有省时省力的终南捷径可寻,一夜之间便可攻城破寨的熟练掌握某种技能,成为某一行业的专家。于是书店里就有了《教你十五天熟练掌握英语》,小说中就出现了跌落悬崖后偶遇高人,几个月就练就一身奇功称霸天下的傻小子。和田玉媒体上更是出现了60秒教你看穿籽玉真伪,三招教你区分新疆料、俄料的题目,也不必详加驳斥,如果这种言论属实有效,那么大学中何必要开设珠宝鉴定专业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课程?实验室里又何必花大量的人力物力长时间研究和田玉的产地特征?而那么多爱好者又何至于花费数百万都无法买到正宗籽玉,以至于自我开解说是“交学费”呢?
再三思量之下,参玉认为籽玉的鉴定还需要着眼于以下几点,再加以长时间的实践,才可以逐渐了解其中的奥秘所在。首先是要看大形态,籽玉是和田玉被冲击到河水中形成的衍生矿,通俗些说它也就是和田玉的鹅卵石,那么它的外形就要符合鹅卵石这种相对浑圆、自然、少棱角的特性。不要小看这一点,无论是字画、瓷器、还是青铜器的鉴定,都是先要由远观大的气韵开始,籽玉鉴定也当如是。“滚桶籽”、“修型籽”都是这样被鉴定出来的。
其次是详察毛孔真伪,许多人只会对你说喷砂毛孔大小接近形状趋同,这就可以辨别假毛孔了。但造假者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呆瓜,人家早就针对这一纰漏做了技术升级改造。五年前的高仿籽玉就已没有这些问题了。现在要想辨别毛孔真伪要结合毛孔的形状类别,在籽玉上的分布区域,玉质的结构特性,疏密排列规律,等要素的相互关联作用来加以分析,才可以下最终判断。时代进步了,抱着乾隆年间的老黄历是解决不了日新月异的造假问题的。
和田玉皮色染制技术这几年也有质的飞跃,过去用矿物着色剂加热染色的技术也还有人用,但至色剂颗粒感强,常集中于玉石缝隙中,加热后玉质细微结构炸裂这些缺陷是它的破绽所在,容易识别。
如今的低温有机染色法不破坏原始玉质,渗透性强,着色扎实,深入内部更难以识破,而且又有许多是用在无皮色、浅皮色天然籽料的加强皮上,这就更加大了鉴定难度。以往的经验会说:皮与色一体,深浅渐变自然,这就是真皮色,但如今这已经被造假技术攻克。我们更应着眼于皮色色相的丰富性,真皮色成分以氧化铁为主,但伴有其它复杂的微量成份。所以常多包涵浅黄、中黄、橘黄、朱红、赭石、褐色、黑色等几种颜色在一颗籽料的皮色之上。另外还要分析籽玉皮色浓淡分布位置与整体形态的对应关系,深入程度与玉质结构的联系,皮色与裂隙、水线、窜浆的内在联系,这样才可最终确定一款籽玉的皮色真伪,这又怎是几分钟就能讲清楚,又熟练掌握的呢?
再者就是要对和田籽玉上常见的缺陷加以研究,并分析其逻辑关系,熟悉其规律。例如籽玉中的水线形态,“天坑”与“断口”边缘棱角的自然磨圆度,窜浆、绺裂与整体玉石结构走向角度关系,活浆钙化的时间渐变性,水草沁、钉子纹的生成位置,这些玉石上的瑕疵都是判断籽玉真伪的重要观察项。
因为上述籽玉鉴定的着眼点很多是以理想状态下的籽玉原石为前提的。而我们更多购入的是经过一番深加工过的籽玉雕刻件成品。所以在实际购买中,还需仔细品味籽料玉质特有的老熟性、糯性、油润度,脂粉感和玉质的内外、前后、上下的微妙变化。
由于造假者近年常会选择一些肉眼看来质地与籽玉极为相似的青灰色山料加工成玉器成品,仅在局部留小面积精做皮,来冒充籽玉销售。正由于玉肉本身有一定欺骗性,留皮面积有限,原始的形态又不得而知,所以多数掌握了前述籽玉原石鉴定手法的行家里手也都难免为之折戟沉沙。
更有机巧之人利用山流水局部上自然形成的皮,切料后只留下一小块在玉器一角,令很多执着于外部鉴定特征的业内人士上当后还百思不得其解。加上俄罗斯籽玉、唐河玉、罗甸玉、沱江玉这些衍生矿的外在形态与和田籽玉多有重合,我们只可从玉质本身下手去深入研究,才可沙里淘金,去伪存真的找到属于自己的籽玉鉴定之路。这显然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自我修养积淀的过程,常伴随我们人生修行的终始。我辈切不可听信玉器鉴定有何捷径诀窍存在,那都是趁你心气浮躁之际,以点带面的推销赝品的伪专家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