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奇怪,真奇怪!奎屯河两岸有两个叫车排子的地名。
外来客坐上中巴车到车排子,进入车排子地界时客人给司机打招呼:“到老车排子下车。”司机师傅立马回说,“知道了!”中巴车在八连路口停下了,客人下了车,朝西走去。
乌苏市车排子镇人民政府
河东河西,两个地名都叫车排子。河东一个车排子,河西也有一个车排子。河东车排子属兵团七师团场,河西车排子归乌苏地方乡镇。
一条奎屯河把兵地分开,人们约定俗成,把河西地方叫老车排子,河东兵团叫新车排子。两个车排子,对于外来客来说,迷惑不解,感到好奇。对于土生土长的人来说,习以为常。
连接两个地方的奎屯河上有座桥,地方叫同心桥,兵团叫团结桥。它像一根纽带把两个“双胞胎”车排子紧密联系在一起。
奎屯河上一座桥,车排子镇叫同心桥,一二三团叫团结桥。
外来客到了车排子,一听人说车排子这个名字,就觉得古怪又好笑,连生活这里几十年的老人也说不清道不明。人们不禁发出疑问,为什么起这个地名?究竟谁起的?究竟哪个车排子历史最古老呢?
作者深耕车排子几十年,打开尘封的历史,查阅志书史书资料,通过细致研究,梳理车排子历史线索和发展脉胳,不惜笔墨呈现给各位看客,让更多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和 车排子旧称乌苏大戈壁,这里地广人稀,土地平整,又有奎屯河水,是屯垦种田的好地方。早在1872年,就有清朝锡伯营官兵数百人在这里屯田防守,曾开垦出很多荒地,还兴建了一条六十多里长的水渠。1881年4月,清军官吏金顺来车排子,认为这里“适合屯垦”,他曾向清王朝奏折、“勘就库城(指库尔喀喇乌苏、今乌苏市)车排子地方,水畅土沃,拟调塔城屯田官兵,陆续南移,以广屯垦而省运费”。1884年新疆建省后,清政府曾从内地招募农民到车排子参加民屯。到1909年,车排子就有新户上百户,“均以八十亩为一户”,修一条新干渠,“导源奎屯河,长十里,宽七尺”,“灌地八千二百亩”。此时期,车排子人烟增多,乌苏县特在这里设“车排子庄”,成为乌苏八大庄之一。据从乌苏县志记载:“车排子庄在城北百六十里,东界芨芨台,西界宿星滩戈壁,南界河坝,北界小草湖,此其较大也”。在今一二三团皮革厂修建的一条街,名曰:“车排子街”,有店铺“20余家”,已成为当时乌苏四大街市之一。至今一二三团一些自然村的名称,如“葡萄庄子”、“王怀义庄子”、“黄家庄子”、“三十户”等,就起源于原民屯。1950年,部队在开发这里时,渠道田埂的痕迹还依稀可见。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期,由于新疆局势的一次次动荡和战乱,使民屯的人惶惶不可终日,他们跑得跑,散的散。从此,车排子又恢复了昔日的荒凉和宁静。风靡一时的一代军屯民屯,并未逃脱历史风云的淹没,被化作了昨日的烟尘。到解放前夕,这里还剩下几十户人家,耕种着点片土地(共一千多亩),此处还有一些春上山、冬回乡的牧人到这里建起毡房作短期居留和游牧。
1950年4月上旬,人民解放军二十二兵团二十五师七十四团(今一二三团)一营400多名指战员,奉命来到车排子进行屯垦生产。从此,车排子的历史又揭开了新的一页。
在开发车排子的岁月里,部队和地方互相支援。使军垦民屯共同发展。当时场乡耕地杂乱交错,为了促进生产,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指示精神,1956年5月16日,乌苏县与农七师联合成立军民土地调整办公室。遵照第一次军民土地调整会议确定的军民互利,充分考虑当地群众利益的原则,双方为车排子的军民土地调整问题达成协议。同年12月11日至15日,自治区在乌苏县召开第二次军民土地调整会议,决定车排子地区以奎屯河为界,河东为农七师的开垦范围,二十团(今一二三团)负责在奎屯河西立新村,河东群众搬迁到河西居住和从事农牧业生产。
双方都严格遵守协议精神,首先是居住河东的各族农民,都能顾全大局。二十团也派出技术人员,到河西为农民耕地作全面规划,同时派出两个连队劳力,在河西(今车排子镇所在地)为农民盖房230间,修街道两条,并在路旁全部栽上树木,还开荒3000亩,代播春麦3000亩。在搬迁那天,二十团又派出专用汽车和马车,由各级领导亲自带队,敲锣打鼓,把203户农民送进新居。双方虽说是一河之隔,但奎屯河就像一条彩色的飘带,把车排子地区的各族群众紧密地联系起来。
兵团七师车排子名字的由来
车排子一二三团迎宾路中央的纪念碑
据七师《一二三团志》记载:关于车排子名称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大家较为一致的看法还是源于一个传说。很多年以前,一个牧人赶着一辆六根棍的马车,走了很长时间,来到一片梧桐林边。由于春暖解冻,道路泥泞。人走就困难,何况马拉着一辆车。实在走不动了,牧人只好扔下马车,只身骑马而去。后来一个猎人追赶一群黄羊,沿着奎屯河而来,走到这片梧桐林里,看到了这辆马车,可是木头已经朽了,猎人跑累了,就躺在车架旁睡了一夜,第二天才回家。家人问他在哪儿过的夜,他自己也说不清,只说是在一块车排子旁边。后来,人们就管这个地方叫车排子。车排子的遗址就在一二三团皮革厂紧靠奎屯河的那棵大梧桐树下。不管这个传说是否真实,但最早被人们定为车排子的地方,的确就在一二三团皮革厂。
皮革厂距一二三团团部有8.7公里,奎屯河从这里蜿蜒流过。据志书记载,过去奎屯河水比较大,河面“宽六丈”,为了便于人民来往,1875年,乌苏县丞就在这里修建一个渡口,“设渡船二只,水手四名,每名月支银二两”。乌苏至塔城的大路贯通之后,这里成了必经之地。1892年,清官吏在这里修了一座木桥,定名“车排子桥”,桥“高三丈,长七丈”。1918年乌苏县知事又拨白银“二千五百两重修”。
奎屯河流域曾产过金子。1772年清政府曾在这里设金厂,由兵士开采金矿。1783年,有一位大金商办厂采金。召了数百人挖金,后又被清政府查封。过了一个阶段,清政府又放开禁令,允许民间采金,由官吏进行督收。于是,关内一些破产了的农民,都云集这里挖金,山上的金子挖空了,他们发现河里有沙金,就纷纷下水淘金。据记载:“在河淘洗,堵坎截水,夏秋宜之,金沙余粒偶现,有人日祗淘获金几厘,一二分不等,若河水暴涨,冲刷,亦能淘取”。当时从乌鲁木齐、伊犁到塔城、阿勒泰都要路经车排子。因此,车排子也就成了淘金者栖身和落脚的地方。每年冬季,淘金者都来这里过冬窝子。距奎屯河十八里地的黄家庄子(现一二三团部),正处在乌塔公路的拐弯处,一些商人为满足淘金者发财享受的欲望,就在这里建起了驿站,在路旁盖起了客栈,并修建了赌场、烟馆和小庙。他们把这条小街取名为甘祖街,把庙堂取名为甘祖庙。从此,甘祖街就成了淘金人的极乐世界,他们在这里敬神祭祖,恭求发财。他们在这里聚赌酗酒,抽大烟。1955年,部队在开发这片地方时,就曾看到过庙和街道的废墟,并挖出来很多古币和六块元宝。
一二三团七连工人在盖房挖地基挖管道时,挖出六箱铸有乾隆通宝的铜钱
许多年前,一二三团七连工人在盖房挖地基挖管道时,挖出六箱铸有乾隆通宝的铜钱和其它物品,足以证明这里的昔日的确有过一段热闹的暄哗。
据《一二三团志》记载,年4月18日,一营多名官兵,在营长晁祯,教导员杨新三的带领下,步行进入车排子,拉开了车排子垦区开发建设的序幕。年,74团改称20团。定名车排子农场。
根据兵团党委指示,大场建小场,建分场精神。车排子农场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农场。年1月,中共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委员会决定:车排子二场建立,定名为车排子第二农场,年改番号为团。年10月,车排子一场独立建场,年更名为团年7月1日,车排子四场建场,年更名为团。年车排子五场建场,在车排子公路以北的5个生产队,年合并到团。年,车排子农场二管理处建场,后独立,改为团,20团农场改为团。隶属于农七师。
年5月,兵团建制撤消后,车排子农场归塔城地区管理。年12月,又划归乌苏中心县管理。年,中共中央决定恢复兵团体制,车排子团重新归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七师。
从以上的叙述中,可以着出车排子庄是由黄家庄子,王家庄子,葡萄庄子组成,再经过五十年代的车排子农场,至七十年代收归乌苏县又改称车排子,一直沿用至今。人们不难发现两个车排子历史沿革和命名地名的时间界点,是由于历史发展变动形成的。
骆驼驿站传奇
20世纪初,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莫理循不远万里寻访骆驼驿站
从乌苏地方志看车排子的历史,也只能追溯到清朝末年。
作者多年研究车排子的历史掌故、风土人情、传奇故事,给大家展示一幅瑰丽画卷。迪(乌)塔公路像一条绸带从这里穿过,东南西北通达。作者发现车排子在没有定名之前,这里最早是乌苏的一个驿站。
奎屯河岸边和甘家湖畔生长茂盛的骆驼刺,成为野生白骆驼的美食。每年春夏之季这里聚集四面八方来的骆驼,同时又有许多驼队经过,在这里歇息,故名思义,人们自然把这里叫做骆驼驿,官书记载为驿站。
霍尔果斯位于新疆伊犁,自古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和口岸。霍尔果斯的含义有两个。在蒙语中,是“骆驼经过的地方”;在哈萨克语中,是“积累财富的地方”。
作者为了更深一步探寻它遥远的历史,不惜笔墨在这里叙述两个不为人知的骆驼驿传奇和几个小故事。
据历史记载:乾隆二十三年,天山南麓的喀什噶尔和卓家族的一支——霍集占发动叛乱,伊帕尔罕的叔叔额色尹及兄长图尔都率部配合清军平叛。
平叛胜利后,在欢庆的酒宴上,一个叫伊帕尔罕的女子跳起胡旋舞,婀娜的身材,曼妙的舞姿,在优扬音乐的伴奏下,更显得浪漫动人。
恰好一代帝王乾隆帝要在西域选妃,伊犁将军大臣发现伊帕尔罕不仅天生丽质、妩媚动人,而且身上散发的奇香没有间断过。伊帕尔罕因其被将军大臣选中。将军大臣连夜写了一封奏折,快马报向京城。
乾隆皇帝收到奏折,大喜,即刻准备请伊帕尔罕进京。由于伊帕尔罕的兄长与叔父们平叛有功,明瑞将军特遣伊帕尔罕的二位叔父共同进京,朝见乾隆皇帝,他们接受明瑞将军的邀请,爽快地答应了。
伊帕尔罕的父亲和伯父商议:挑选乾隆最爱的和田玉、精美的璧毯地毯、贵重的天竺香料,葡萄干果运往京城,进贡给皇上。
从喀什噶尔到北京路途遥遥上万里,怎样把伊帕尔罕安全送到京城?运送这么多的东西需要一支数量庞大的驼队。明瑞将军皱起眉头。
这时一个幕僚给他献计:“在乌苏奎屯河和甘家湖沿岸,散布着大量野生的白骆驼。那儿有个骆驼驿,聚集四方驼队,何愁找不到骆驼?那里有个有名的李骆驼。”
明瑞将军听罢大手一挥:“好!请驿站的李骆驼!”
伊犁将军府飞马传令骆驼驿的站长,要在最短的时间征召上万峰骆驼。
站长自然找到驿站最大的商号(李记驼运)的掌门人李骆驼,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他,这可吓坏了李骆驼,他手中没有万峰骆驼,就是把驿站的骆驼全部拉出来,也只有上千峰骆驼!
可站长拿着将军的传令,找不到万峰骆驼是要掉脑袋的啊!
李骆驼想,这万峰骆驼进京,该是多么大的排场啊!这可是一个挣大钱的机会。不能错过!
万峰骆驼准备停当,请谁担任驼王?
李骆驼王沉思良久,忽然想起一个人。此人是当年救过自己命的一个强人,名字叫做猴三。他是出没沙漠、戈壁、草原的盗马贼,当地人家喻户晓。官府用了九年时间才将他捉拿归案,关进驿站不远的犯屯。
李骆驼和管家商量,从天山北麓绕到天山南麓的喀什噶尔,要走一个巨大“之”字形,再向遥远的东方走去,一来一回上万里。这路途遥远,不知要经历多少艰难险阻。猴三神通广大,是最合适人选。
李骆驼牙一咬,花银子进犯屯捞人(拿银子赎人),很快把猴三捞出来!猴三骑上快马飞奔骆驼驿领命。这猴三果然神通广大名不虚传,在半个月之内,弄到万峰骆驼。找对人做对事。猴三领命而去。
万峰骆驼集中在驿站的大路上,有三十多里长。明瑞将军见到这么多骆驼大喜,把银子付给李骆驼一半,另外一半费用把客人送到京城回来后,一并结算。
万峰骆驼从骆驼驿启程场面
万峰骆驼从骆驼驿开跋,走过吐鲁番,跨过了铁门关,穿过库车,进入遥远的喀什噶尔。猴三担任驼王,把西域香女伊帕尔罕送到京城。
伊帕尔罕第一次离开家乡走这么远的路,家人为她做了精心准备。把她穿的衣服,戴的手饰、挂的玉佩、用的香料、大小铜镜……全部带上。
万峰骆驼穿戈壁越沙漠跨黄河送香妃进京,乾隆皇帝带着文武百官出城迎接香女子。十里长街人山人海。京城的百姓第一次见到这么大这么隆重的场面,京城已是万人空巷。
万峰骆驼进入城市
伊帕尔罕下了骆驼,在将军大臣们簇拥下走过十里长街,她身上散发的香气,真是一路芬芳。后来《乾隆大帝》电视剧中本来有这么一场戏,只因场面太大,耗资太多,只好省略。
兵马末动,粮草先行。公元年,左宗棠抬棺进西城追剿阿古柏叛匪。手下大将董福祥用兵攻占奇台、呼图壁、玛纳斯后,向报左宗棠,原先用的三千匹马,三千头驴子骡子,在沙漠戈壁上无法长距离跋涉,战线拉的过长,后面缺少运输工具,粮草供应不上。左宗棠也犯了愁。
这时,董字营一个兵头发现前方有驼队,跟着驼队深入赶赴骆驼驿,发现这里有大批骆驼,兵头十万火急在当地征召上万峰骆驼。
十九世纪骆驼驿站出现的驼队
这万峰驼队的及时岀现,令左宗棠大喜,解了董福祥燃眉之急。
当浩荡的驼队出现在迪化城下时,阿古柏站在达坂城墙上用英国单筒望远镜瞭望,一见气势如虹的驼队时惊呆了,这场面把不可一世的阿古柏震撼了,吓得阿古柏向天山以南苍荒逃窜。
天山南边有阿古柏骚乱,天山北边的沙俄对西域这块土地虎视眈眈。狡猾的沙俄为了试探左宗棠的实力,派出特使拜访左宗棠,当他们进入左宗棠大营房(今13师师部),看见三样东西:第一样是左宗棠的棺材。第二样是美国进口的格林森机关枪和德国进口的大炮。第三样是远远走来的驼队,像一座移动的长城巍峨压来。沙俄特使看到这支运送粮草的驼队意外感到吃惊,灰溜溜地离开大营房,回去向沙俄禀报,导致沙俄不敢轻举妄动。
作者把镜头推移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是中国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新疆做为战略大后方,承担着后方运输线的任务。从苏联进入抗日前线的人员和各种物资和装备,就是通过霍尔果斯口岸和巴克图口岸,用汽车经过漫长的河西走廊运送到抗日前线,汽车所不能到达的地方,全靠沙漠之舟骆驼驮运,骆驼发挥了巨大作用。
中共重要人物周恩来、陈云、林彪和文化名人郭沫若、茅盾从苏联回国,也是转道新疆伊犁口岸回国,他们有车坐车没车骑骆驼,走过漫漫沙漠戈壁。
进入城市的骆驼队伍
跟着历史的镜头到了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一个叫王洛宾的音乐家停留在哈密,东边来了一只骆驼队向西走,西边来的一只骆驼队向东走,他感到奇怪,在骆驼客休息的营地里,他打听这是一只勘探队,其中还有年轻的女队员,这更激发起他好奇的创作灵感,立刻写了一首歌《哪里来的骆驼队》,一时风传新疆。因为王洛宾一时搞不清这是哪里来的驼队,又往哪里去?那只往西去的驼队深深吸引他,悄悄跟着朝西走到了伊犁,才发现这里景美人更美,只要寻着琴声歌声,就有香甜的奶茶和喷香的烤肉。王洛宾是个音乐狂人,他富有激情的灵感很快捕捉到哈萨克民歌的旋律《可爱的一朵玫瑰花》《在那银色的沙滩上》天降神曲风靡全国。
五十年代部队开垦荒原初期,春天冰雪融化泥浆泛滥,运输队的汽车陷入泥淖,部队应急征用地方牧民的骆驼运送粮食和种子。作者在长篇小说《远嫁》一书中有细致的描写。如果没有骆驼,部队的开荒生产会受到多大的影响?
车排子往事
昔日车排子流传三怪:
车排子的路坑坑洼洼,盐碱地里白花花。
车排子的姑娘一枝花,张嘴满口大黄牙。
车排子的房屋一座座,座座都是排字房。
作者回到车排子,朋友请作者喝家乡酒,酒酣耳热之际,有朋友请作者作首诗,作者一不会作诗,二不会唱歌,只会说段子讲笑话,但主题不离车排子。作者当即念念有词,道岀车排子三怪,大家一听目瞪口呆,面面相觑,继而哄堂大笑。这个段子形象概括了车排子的现象,怎不让人忍俊不禁。
这三个问题(三怪)困扰一二三团的经济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兵团车排子地区地下水位上升,盐碱地泛滥,“碱老虎”肆虐,把土坯房啃咬的东倒西歪,房倒屋塌,到处是残垣断壁,像地震过后的废墟。耕种多年的绿洲,白花花的盐碱,把一块块条田呑噬的百孔千疮,许多土地无法耕种摞荒。车排子垦区出现大批知青返城,老职工盼退休,新职工不上岗,人心浮动。老一代军垦人创业种下的树,被盗伐贱卖。整个车排子地区几个团场,几乎一个样。由于长期饮用地下水,六七十年代在车排子垦区长大的孩子,被地下含氟含砷的水慢慢侵蚀,一口口牙齿一个个黄灿灿。
女孩子不敢唱歌,不敢放声大笑,一笑露出满口黄牙齿,她们本能不好意思捂着嘴巴,不让别人看见牙齿。有个爱文艺的女青年跑到乌鲁木齐考艺校,一张嘴唱歌,就露岀黄牙齿,监考老师一眼就认出这个学生是车排子地区来的考生。
再说车排子的路坑坑洼洼,六十年代有位共和国元帅视察车排子垦区,干部职工在土路上铺一层厚厚的麦草防颠波,成为人们的一段难忘记忆。
车排子啊车排子!许多土生土长的孩子发誓:发愤考上大学,离开这个让人悲催痛苦的地方!
从开发车排子到建设车排子,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到了八十年代,车排子垦区面临重重困难。怎么办?
这时兵团恢复了,刚恢复工作的师政委杨新三在师党委会议上斩钉截铁地说:“我们一定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们要用三年时间,把车排子地区的三通(水通电通路通)问题解决掉!给车排子十万人民造福!”
这个工程对车排子垦区是一项巨大的民生工程!
车排子几个团场很快开始了声势浩大的三通工程,修水管道,栽高压电杆,铺设道路。他们先把去氟工程指挥部安在车排子一二三团。
三年过去了,当年坑坑洼洼的土路石子路,修成了柏油路。一根根电杆伸向连队住宅区。一条条水管子修到家门口。
七师一二三团机关楼
又是一个三十多年过去了,今日车排子流传新的顺口溜:
车排子的地绿油油,到处都是丰收田。
车排子姑娘一枝花,走在街上有人夸!
车排子楼房一座座,座座都是花园房!
今日车排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车排子这片热土上,经过第一代人艰苦创业,到第二代人辛勤耕耘,从坎土曼开荒,到第一台拖拉机开垦耕地;从第一棵棉花、麦子、苹果树,到今天的阡陌纵横,花果满园,高楼林立、电灯电话、公路四通八达……他们在七十年的时间里,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凯歌,成为瀚海戈壁的一颗璀灿明珠。
车排子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从十八世纪清朝乾隆年间的万峰驼队上北京,到十九世纪左宗棠平叛阿古柏匪帮征召万峰驼队运粮草;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的万亩万石上《人民日报》,到八十年代的车排子三通;从最早的满天星播种到今天的
无人拖拉机
精准播种
;
从九十年代改造车排子垦区万顷盐碱地,到大水漫灌到滴水灌溉,锁住“碱老虎”;从
陆地棉从亩产多公斤上升到地膜棉多公斤,
实现棉花产量连年上台阶;从耕种到秋收实现农业机械化。
两位八十年代离开这里的武汉知青夫妇,三十多年后又回到车排子一二三团,重访第二故乡,他们教的学生已长成参天大树,梦牵魂绕坐在轿车里观光车排子一圈后,噫吁呼——感慨万千!车排子一二三团真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后悔当年过早地离开车排子。
当人们知晓骆驼驿传奇和车排子历史,不由肃然起敬!
抚今追昔,作者翻看20多年前在兵团日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军垦小镇》后来收录到团志。作者是最早在报纸以军垦团场为“镇”的名字岀现的称谓。今天打开来看文章,里面写到“军垦小镇很小,谁家买了电视机,谁家买了摩托车,谁家孩子考上大学,谁家夫妻闹离婚……一阵风一样会传遍小镇。”可今天呢,变化成“谁家买了楼房,谁家买了小轿车,谁家住进别墅……”作者不禁感叹:二十多年的变化太快了。
七师车排子一二三团军垦小镇楼房林立
如今每天打开胡杨河市天气预报,七师气象台在天气预报中,排前面就是车排子镇,这是迄今唯一被公开称为“镇”的名字。
星转斗移,历史淘洗了岁月,车排子周而复始走过70多年路程,从骆驼驿站到车排子,从河东的车排子农场到河西的车排子镇……回首仰望走过的路,坎坷曲折。再看今日车排子一二三团旧貌变新颜:楼房拨地而起,道路越修越宽广,阡陌纵横,大马力拖拉机在田野耕耘。这不是传说,更不是传奇,是史载的神话。
据《一二三团志》记载:年开始全面建设小城镇,累计投资1.3亿元,并在年被国家列为小城镇建设综合经济示范区。年,兵团把一二三团列入38个小城镇建设试点,年,七师党委把一二三团定为七师胡杨河市的附中心,重点中心镇,并以此为重点建设以一产为主,二、三产业为辅的车排子经济区。
至今,一河两岸只隔一座桥,仍有两个同样地名的车排子。各位吃瓜看客,两个同样的地名,会不会给当地的行政、司法、工商、税务、通讯……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和问题?
兵团正在做城镇行政区域规划,今后会怎样的区划两个车排子地名?各位吃瓜看客,请拭目以待!
来源:团零距离(作者:郭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