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和田玉的糖色,专指玉石在山料等干旱阶段,因外界的氧化铁等物质缓慢侵入结构间隙,而形成的一种黄褐色现象。目前学界一般都认为这属于是一种次生色。
从生成糖色的本体来看,它可依附于白玉、青白玉、青玉、黄口乃至碧玉之上,只是底色过深的玉石中即使生着糖色,也并不太容易被发现而已。
至于由矿口上区分,糖色料中最负盛名的,又非且末糖白玉莫属,在爱好者之间甚至一度盛传着,当地产出的这种玉料油润老熟度相较于和田子玉也丝毫不落下风的说法。只是在参玉过往见到的此类料子里,玉质颇佳者底色多为青灰色调,罕有白度甚高者。
而今天直播间里以此名目在售的高白糖料,要么是南疆于田等地产出的新料,要么就是出身自俄罗斯的远亲,卖相不错,但玉质生涩,鲜有地道且末老料的温润柔和之气。
和其它地区所产的糖色不同,青海软玉中的糖色十分浅淡,以至于呈现出一种若有若无的粉红色调。要说这东西原本也没什么价值,直到前几年,被雕琢成女性喜爱的可爱卡通形象,并加以柔和的亚光打磨,才得以行销全国。只是其热度也就维持了两年,终又回归于沉寂。
与之相邻的库尔勒、若羌县一带产出的黄口山料与戈壁料里也时常见到糖色现象,而且其多以铁锈色居多。比较特别的是新疆还出产一种高密度丝絮状“猴毛”构成的不均匀糖色,专业上称之为“翳糖”,当地通俗上也称之为“麻糖”。
笔者有一位在这个领域里极具影响力的师兄,曾经一度认为和田子玉中没有糖色现象,但事实是新疆子玉中也偶有局部“窜糖”的情况,只是大体量的浓重糖色生在子玉身上极其罕见罢了。
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糖色的生成都需要以玉石的微观结构存在肉眼不可见的缝隙为前提,所以糖料质地相对松垮。而这样的玉石在生成子玉的严酷过程中多被自然淘汰了。如此才导致了糖色在和田子玉中并不常见的结果。
依此推导,我们购买带有糖色的和田玉时,切不可受人蛊惑,选择那些全糖色的蠢物,因为它们如此彻底地渗透了外来的致色物质,就足以证明其玉质千疮百孔的真相。
反倒是那些仅在表皮附着薄薄的一层,有如熬熟的赭红色半透明糖稀一般的“糖包白”和田玉,它们的玉质往往更为接近新疆子玉一些。这一点完全可以对标老种翡翠水石皮层生着晶莹剔透的黄翡看待。
笔者总是如此用文字去阐述个人观点,难免被人诟病过于理论化而脱离了实践,这当然是语言文字的局限所在。到了实际的收藏购买中,情况自然也要比这灵活多变不少。
最后参玉就举个前些天在市场上曾一度令我迷惑,反复看了几遍,才瞧出制假的端倪来,最终没敢入手的例子。那是一件底色青灰,玉质浑厚的小玉琮,其皮色为天然的淡褐色,没有任何的人工浸染迹象。令人生疑的是其为数不多的那几颗毛孔,显得有些生硬,而经我反复仔细品味其玉质,又总觉得与子玉尚且存着几分差距。
因为其间的区别非常细微,我也是数度观察,耐心思量了一番,才最终断定,这是一件以玉质颇佳的且末老料,利用其边缘留存的少量糖色,来伪装成皮色,冒充和田子玉的赝品。
其较高的欺骗性来自于颜色为纯天然缓慢形成的,并非是人工一朝一夕的霸道蛮横之作,少了“火气”。玉质又与和田子料神似,所以并不易被察觉。
由这件用于造假的糖料不难看出,真正符合网络宣传中,玉质直逼子玉描述的且末糖白玉老料,大多被用于仿造和田子玉,以赚取巨利了。而以此名目在售的,又岂会有多少精品玉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