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玉石行业的朋友都知道,和田玉国标前后经历过三次较大的改版。
回想起当年广义和田玉概念提出时的骂声一片,新国标的出场却显得颇为平静,就让我们来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
和田玉行业目前执行的国标,是在年6月发布的GB/T-《和田玉鉴定与分类》标准。
这是对前期多次改版的一个总结,其中对藏友和商家影响最大的变化主要在两方面。
第一、量化鉴定标准。
从最早的透闪石含量在95%以上,再到以透闪石与阳起石为主。直到现在的透闪石为主,阳起石次之,并含有少量其它矿物成分。
新国标进一步放宽了和田玉的定义标准,将更多的玉种纳入和田玉范畴。
比如青海新坑料,原本大理石含量过高,无法出和田玉证书,以后就可以了。
而部分岫玉、河磨玉也是一样,从此以和田玉的身份在市场上流通。
第二、补充特色玉种。
如果要说这次的新国标最大的受益者,那应该就是青海翠青玉了。曾经被边缘化的临时工正式转正,从此在和田玉中稳坐一席。
而所谓的直闪石玉也彻底告别历史,部分达到鉴定标准的沙枣青、桃花籽,一律出具和田玉证书,成为青色与粉色的代表性玉种。
顺便说一句,直播间火爆异常的“广西黑”却在新国标中被踢出局。如果有人拿旧的证书说事儿,大可让它重新鉴定。
此处应该有掌声!
那么问题又来了,这样反复修改和田玉国标,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首先,增加市场流通。
这几次的国标改版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加多减少,表现出一种促使和田玉总量增加的急迫心情。
如果按新疆最早的地方规定,仅认定玉龙河与墨玉河流域,及周边地区所产出的玉石为和田玉,那和田玉早就绝矿了。
物以稀为贵,但是如果稀少到已经完全没有交易流通,那么这个玉种就会慢慢被人遗忘。
95于田料的传说历历在目,市场上却已经难觅真容,没有人希望和田玉也走上同一条路。
其次,扩大家族实力。
对比其他玉石门类的繁茂生长,和田玉家族就显得有些子嗣单薄。
要知道无论是翡翠、钻石还是彩宝,其产地分布都极为广泛,开采规模更是一个天文数字。
以一个省的玉石产出,来对抗动辄几大洲的集团化经营,无异于螳臂当车。
要当地方的部落酋长,还是地球村的村长?答案不言自明。
最后,加大玉种权重。
和田玉在近代的发展中,一直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很多人对它的印象始终停留在地方性小玉种范畴。
而实际上和田玉的品质和价值,早已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只是因为在玉石家族中的存在感不足,而被逐渐的边缘化,沦为陪坐的看客。
要有分量、有底气,就看你重要的程度。只有增强玉种的实力,扩大影响到的范围,才能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除此之外,再无他法。
而新国标想要做的,正是这样的事。
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