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唯独中国人喜欢和田玉这是真的吗?
答案确实是这样。我们知道,国外的奢侈品,无论是名包还是腕表,上面镶的不是钻石就是水晶,而他们的珠宝首饰也都是以宝石为主的,难道是国外不产和田玉吗?当然不是,俄罗斯、新西兰、加拿大等地都有和田玉的产出,可他们就是不感兴趣。而且有趣的是,我们不管是从出土的文物,还是流传下来的宝贝,或是各种文献记载,在中国有关宝石的资料和物品都非常少,远远不如玉石广泛,难道古代中国人只喜欢玉石不喜欢宝石么?为什么不同地区和民族对珠宝的认知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就这个问题老金我就和大家聊聊吧。
首先,我觉得是性格使然,古代中国人的性格内敛、含蓄,喜欢那种细水长流慢慢品味的东西,对那种棱角分明,材质透明,产量又少的小巧晶体并不感兴趣,而是喜欢体量大,性质温润的玉石。而西方人对宝玉石的审美取向却正好和我们相反,他们喜欢宝石,不喜欢玉石。
西方人的性格更为直接奔放,比较张扬,喜欢那种视觉上的冲击,所以他们都喜欢那种第一眼看上去就亮闪闪的东西,像钻石、水晶、红蓝宝等等,而对于和田玉,在他们眼中平平无奇,和普通的石头没什么区别。年英国人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皇帝时,看见清宫中的案几上、床榻上、宝座上到处都摆放着如意,其材质主要是金、银和玉石,而玉如意占了大部分,他对这些玉如意不以为然。后来乾隆皇帝送给了英王一件礼物,是一柄白玉如意,送给他和随从们每人一柄碧玉如意,马戛尔尼当时觉得这些礼物并不值钱,也不知道玉在中国有着不同寻常的象征性意义,这就是中西方对宝玉石认知的差异所在。
其次,古代中国人不在意宝石还与相对落后的自然科学有关。古代中国的宝石寻找和开采技术并不发达,特别是宝石加工技术,例如钻石的加工需切磨到一定角度才出珣丽多彩的“火彩”,古代中国人如何能知道这种知识,因而加工又小又硬的宝石对他们来说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相反体量大的玉石既易发现,又易开采,还易雕琢,更容易获得人们的喜爱。况且中国的宝石资源非常匮乏,几乎不出产珍贵的宝石,更何谈对宝石的开发利用呢。所以古代中国人并不是不喜欢宝石,只是以当时的生产加工情况来看,没有发现宝石的的珍贵和美丽罢了。
第三,中国的玉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文化,有八千多年的历史,其原因一方面是玉石的温润内敛比较符合中国人的民族特性,另一方面古代中国人还将美玉与儒家文化进行了融和。儒家赋予和田玉很多美好的寓意和高尚的品格,认为玉象征着君子的美德,君子比德如玉,君子必佩玉等等,正是儒家对和田玉的推崇,才使得中国的玉器文化广为流传,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玉器的推广远远高于其它的珠宝。
第四,上层阶级的喜好更是推动玉器发展的重要原因。细看历史,我们的历代统治者都极为喜欢和田玉,推崇和田玉,乾隆皇帝更是一个玉痴。而慈禧太后对翡翠也是情有独钟,但对宝石却不屑一顾,李鸿章曾送给慈禧太后一枚十几克拉的钻石,但慈禧并不感兴趣。可见当时宝石的地位在统治阶级眼中远远比不上玉石。
现在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增多,西方人对中国玉器的欣赏趣味也有了变化,自上世纪20-30年代开始西方人也开始喜欢并收藏中国玉器,而中国人对宝石的加工和消费更是在短短几年当中的增长速度惊人,远超其它奢侈品。可见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随着时尚观念的认知,宝石和玉石也不再受到地域和民族的限制,逐渐共同发展、交融起来。基于中国经济目前的发展速度和中国的人口数量,中国也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珠宝消费国之一。
如果你有关于和田玉或者珠宝玉石的问题,请在评论区留言,或直接私信我,免费鉴定答疑,想入和田玉,也可以私我。
作者介绍:
老金,本人进入和田玉行业近20年,高级珠宝鉴定师,中国宝玉石协会(GAC)宝石鉴定师,中国轻工(CLIJ)珠宝鉴定师。
原创不易,请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