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工必有意,有意必吉祥!”这是我们玉石从业者经常说的一句话,意思是每块玉器制作出来都要有着丰富的寓意,带给人们吉祥美好的祝愿。而玉雕师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题材的基础上,也在积极创新,以迎合市场的变化。
可是如何继续发扬传统,又该怎样创新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关。目前,玉雕从业者的文化程度大部分偏低,创作底蕴不足,玉雕技艺也是通过师徒相传,以练代学,并不注重文化传承,不要说创新,就是在传统题材上继承的也有限。
在制玉过程中,大多不会有太多自己的想法,只是依照图形雕刻,熟能生巧。所以他们大多只做自己擅长的领域,比如说做观音的只做观音,做佛的只做佛,做花鸟的只做花鸟,很难去踄足其他的领域。即便是单一的领域,换个造型也不行。比方说,做观音的大多只擅长雕市场上流行的观音像,但是如果做不同朝代的观音像,或者说不同朝代的观音在发型、衣着有什么区别,很多人还不清楚,像这种情况又如何去发扬创新呢?
虽然现在市场上也有很多创新出来的玉雕题材,迎合了许多年轻人的口味,市场销量很好,甚至出了很多爆款,让人感到玉雕题材创作日新月异,作品众多。但在我看来,这些所谓的新款佳作有很多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蹭热度,抄袭而已。比方说“龙珠”、“海贼王”、“哪吒”、“叮当猫”、“魔兽”……这些作品虽然很有个性,与众不同,但是文化底蕴还是偏低了点,很难发扬推广,不利于玉雕作品的长期发展,就像情人节送的玫瑰花,虽然艳丽,但后力不足,凋谢的也快。
有人说,既然玉雕从业者创作困难,为什么不请那些美院的毕业生来参与玉雕的设计制作呢?他们设计和绘画能力出众,作品有新意,思维不僵化,做出的成品一定好。这确实是一个方法,而且现在也有一部分毕业生参加到玉雕行业中,但是这中间也需要很多时间的磨合,也有许多困难。
因为虽然美院的学生设计和绘图能力强,并且能熟练用电脑制图,设计的作品也十分漂亮新颖,但是他们没制过玉,对玉料理解不够,有些想法运用在玉石上没有达到效果。玉石材料颜色单一,玉质复杂多变,很多在平面上的图案虽然在电脑上看到的效果很好,但真雕到玉石上,那些层次感和光影变化就都体现不出来了。比方说同样的图案在青色和黑色上能体现出非常好的立体感和层次感,但在白色上所有的这些复杂变化都体现不出来,而偏偏白玉才是和田玉最珍贵和主流的颜色。
而且由于受到玉雕工具的限制,美院的设计师设计的很多东西没办法用限有的工具制作出来。我曾经就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客人拿着设计的图稿来找我定制,可是那些线条太细,太深,根本没办法雕,一雕肯定崩!而且我们雕玉是用磨头一点点磨出来的,无论如何也做不出客人图片上那种锋利感,更何况这些线条图案在白玉上根本体现不出来,用青玉做倒会好很多。
还有就是我们做玉雕的,看到的图案效果和大家看到的可能不太一样。大家看一幅画只会觉得这画很漂亮啊,有视觉冲击力啊什么的,而我们看这幅画,看到的其实是一个立体的图案,是浮起来的,每一处都是用不同工具雕刻的。比方说我们一起去看那些大师雕的获奖作品,正常人看到这些作品会觉得做工精细,比例适当,设计新颖独特,能够巧妙利用玉石的每一处特点,层次感和立体感强等等。而我们不仅要看到这些,我们更注意观察他每一处雕的东西是用什么工具,或者说用什么样的工具去雕,怎么雕才能出这样的效果。这就是我们眼中的世界,不是雕玉的人是很难体会到的。
综上所述,这些都是目前制约玉雕创新的种种困难,我认为要想创新,首先要真正的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只有从文化上着手,作品才会有生命力。比方说,现在的传统题材大多是借物喻人,像梅、兰、竹、菊,表达自身的坚贞和气节,寿桃是为了表达健康长寿等等,这些带给人美丽的同时也带来了心灵的寄托,带给人们美好祝愿。我们在保留这些的基础上也可以试着加入一些其他的文化。
比方说儒家文化,儒家是一种比较入世的文化,它的很多观点和我们现在在外打拼这些人的想法很符合,也是比较现代的观点。比如说格物、致知、诚意、修身等等,这些观点和玉的性质又比较符合,我试着将两者结合起来,让它变得既有文化的寓意,又能比较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还有“慎独、慎言、慎行”,“清、慎、勤、忍”等等,我想把它们和玉雕结合到一起,像我们古人那样,看到这种东西或佩戴这些玉器,就能够给人一个自省的警示,达到一个自我修身的意义。把和田玉这种饰品,转化到我们的人格和修身上去,让带玉变得更有形式感,把它变成一件对自己有意义的东西。
以上这些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想法可能还不成熟,大家一起探讨吧。
如果你有关于和田玉或者珠宝玉石的问题,请在评论区留言,或直接私信我,免费鉴定答疑。
作者介绍:
本人进入和田玉行业近20年,高级珠宝鉴定师,中国宝玉石协会(GAC)宝石鉴定师,中国轻工(CLIJ)珠宝鉴定师。
原创不易,请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