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疆,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地方,有人形象的把这里比喻成聚宝盆,这么说一点都没错,因为据现有资料来看,新疆目前仅矿石种类就高达种,分布面巨大,大约有四千多个产地,这些矿产是新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当然,大部分矿产其实不是新疆独有,唯独新疆和田玉,相较其它地区的玉质来讲,要好很多,所以市场价值也接连升高,很多人认为,新疆和田玉价格连年升高是因为矿产不足导致的,现实情况其实并不是这样。
新疆矿产新疆和田玉是稀有矿产嘛?答案是肯定的,确实是一种稀有矿产,那它的储存量有多大呢?目前,我们能探测到的矿产总量大约有20-30万吨。但分布比较零散,能上三万吨以上的产地只有那么几个,其它矿产的储存量可能就几千吨甚至几百吨。即便如此,新华网也曾报道过,经过地质专家的推测整个昆仑山脉和田玉总和应有上亿吨资源。我们目前可以探测到的,二十到三十万吨,也就是说,目前探测,相较预估而言,发现的不足整体矿产量。百分之零点几。
新疆地形图其实,二十到三十万吨,并不是一个小数字,目前我们的开采能力,一年也就三百万吨左右,随着市场技术和人力的增长,假设每年开采能力递增百分之十,开采二十到三十万吨,也足足需要五百年。理论上来讲,我们是可以源源不断的开采出新的和田玉的,那作为一个常态化开采开发的矿物产品,为什么它还会逐年涨价呢?是不是上面的数据都是假的嘛?
和田玉矿产要知道,和田玉在中国有七千年的历史,而人类已知的开采史是从夏朝开始的,直到清王朝覆灭,一共走过了四千年。在过去的四千年中,有历史文献记载的开采量,平均下来大概两点五吨每年,即便加上个人私自开采,未有官方记录,每年开采量最多三吨左右。
三吨?这么少嘛?我们现在的开采量每年三百吨,足足比古人多了一百倍,也就是说,我们开采一年,古人需要开采一百年!为什么古人的开采量如此之少呢?那是因为新疆和田玉产自塔里木盆地以南的昆仑山脉,玉石矿床其实是窝状分布,矿脉长一般几十米左右,宽也就几米,厚度最多最多一米厚。也就是说,一个和田玉矿,最多最多也就产出八百方已经是极限了!
危险的和田玉矿唐朝封疆大力马总曾在《意林·尸子二十卷》写道:“玉者,色不如雪,泽不知雨,润不如膏,光不如烛。取玉最难,越三江五湖至昆仑之山、千人往、百人返、百人往、十人返”,所以开采玉石,是一项极其危险的工作。在过去的几千年的开采历史中,地势低、易开采的地区,诸如塔特勒苏、阿拉玛斯等等古玉矿石,几百年前就已经挖空了,现在我们极少新发现可以开采的矿脉,稍微好一些的山料,地理环境都非常恶劣,海拔极高,道路高险,人类绝迹,这样的环境下,即便知其矿产丰富,玉质极高,也无法开采作业,设备无法运输,人类无法作业,所以矿藏量不代表出产量。
和田玉籽料明代万历年间,《玉簪记》作者高濂最早记录和田玉山料的开采过程“今时玉材较古似多,西域近出大块劈爿玉料,谓之“山材”,从山石中槌击取用,原非于阗昆冈西流沙水中天生玉子,色白质干,内多绺裂,俗名“江鱼绺“也。恐此类不若水材为宝。”这几句话说的非常明白,说现在(万历年间)和田玉比一千多多了,西域的人,最近都大块的劈出玉料,这其实就是我们说的和田玉原石,当时的人叫做“山材“,然后把石头劈开了,取出里面的玉,根本不是原先在水里面出来玉籽(就是现在咱们说的籽料),这种玉呢?颜色比较白,看上去也很干,不如籽料显得温润,里面也有很多细小的纹路,这种纹路当时叫做”江鱼绺“。最后总结道,这种玉质估计比籽料要差很多。这些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开采并不是太理想,我们从明代玉雕大家陆子冈传世的作品当中也可以看出,当时的很多玉确实不是很理想,人们对这种刚刚流入市场的和田玉山料不太重视,利用率也不是特别的高。
和田玉原石这种情况,到了景泰年间,也是如此,景泰七年(年),撒马尔罕向皇家贡玉石,礼官记载:“所贡玉石,堪用者止二十四块、六十八斤,余五千九百余斤不适于用。而彼坚欲进献,请每五斤赐绢一匹。”所以,当时,国人对山料十分挑剔,以至于很多现在看来非常好的玉石,当时权当废料。而今,爆破技术使山料开采效率高速升级,雕刻技术,审美观点等等的进步,虽然较以前要好一些,但有裂纹的玉石原料始终无人问津,目前各个玉石矿基本不允许选料,所有料都参杂在一起,混着拍卖,根本无法挑选原石。散排一吨的原料,挑出一百斤无裂色润的精品已经非常之难,大部分都是脏杂严重的废料,只能用来制作小件首饰,所以产量确实一般。
玉裂综上,和田玉矿产量虽高,但是有两点促使它的价格居高不下,首先,容易开采的地区基本上已经挖空,没有原料,目前在开采的的矿产,开采环境也十分恶劣。其次,即便开采完成,能寻找到其中的精品也非常不易,所以,即便储存量巨大,和田玉也要面临逐年减产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