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紫韵阁紫绿玛瑙第一时间整理发布。
紫气东来绿烟如梦,温润有方细腻似脂;
凿石索玉雨膏烟腻,金石露出黄中内润。
秦紫玉简介
秦紫玉,又名“紫绿玛瑙”,古称“紫玉”,她产于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的龙脉秦岭,汉字的发源地---陕西洛南,为世界唯一产地。其质地温润坚毅,色彩丰富浓艳,色差截然,层次分明,组合多样,可塑性高,又因资源稀缺受到市场追捧,占据着“九色之首,百玉之尊”的重要地位。业界将其与翡翠、和田玉、南红玉并称为四大国玉,陕西省将秦紫玉作为本省重要的文化名片。古人用之入药,中国四大发明的“火药”就是在用秦紫玉炼丹服食的过程中发明的。古代以紫玉为祥瑞之物,《宋书·符瑞志下》:“黄银紫玉,王者不藏金玉,则黄银紫玉光见深山。”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正纬》:“白鱼赤鸟之符,黄金紫玉之瑞。”
中文名:秦紫玉
英文名:Qinpurplegade
别称:紫绿玛瑙、紫玉、洛翠
类别:隐晶质矿物
颜色:紫、绿、红、粉、橙、白等
光泽:玻璃—半金刚光泽
折射率:1.54—1.55
密度:2.55—2.70g/cm3
莫氏硬度:6.5—7
矿物成分:铁、铬、钛、锰、钒、铜等
应用:珠宝、文玩、饰品、收藏品
分布:陕西省洛南县
秦紫玉(紫绿玛瑙)自古以来即为国之重宝,达官贵胄皆热衷鉴藏。秦紫玉以紫绿双色为主,厚重大气,又以多彩辅之,包容共生,象征新时期国家合作共融、协同发展的美好意愿,处处体现中华民族兼容并蓄的民族品格。
其色饱和浓艳、色界分明、质地油润冰透、坚韧细腻。自古以来就是皇家制作祭祀天地重器之首选。
在西方,紫色代表尊贵,常称为贵族独享的色彩,是宗教主色。基督教中,紫色代表至高无上和来自圣灵的力量。犹太教常用其制成圣器、法器使用,天主教更是称其为主教色。
在东西方文明的发展史中,紫色、玛瑙均具有举足轻重的文化内涵,历史上多次以玛瑙艺术品作为国家间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重要国礼。有唐一代,玛瑙艺术品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体现着国家繁荣昌盛,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的巨大成就。
秦紫玉在儒家文化中是求知、上进、爱情忠贞的象征,佛、道文化则以紫色为天道正色,代表修为的最高层次,素有“紫气东来、天降祥瑞”之说。紫色亦为帝王之色,“大道行焉,大富大贵”,纵观历史,除周代以外,所有朝代均以紫色为国之正色。
然而这种古老而神秘的玉种,却由于种种原因如秘色瓷般多次湮没于中国悠久的玉文化历史长河中。直到年,在洛南县石门镇钼矿开采过程中,秦紫玉才推开历史的重雾,再次与世人相见。秦紫玉先后被玉石界人士称为紫玉、洛玉、洛翠及紫绿玛瑙等,因最早发现的玉料其玉色多为紫色和绿色,今人对它的定名与古人不谋而合。
中国道教协会会长,著名书法家任法融道长为秦紫玉题词。
道教,中国本土宗教,一直被视为国教之本,它自创立之初就与紫玉结下了不解之缘,相传道教创始人太上老君是祥瑞的化身,初始为紫色苞体,状如李,顺细流而下,被其母李氏当作李子误服,遂怀孕,怀胎81年,破肋而出,天地尽染紫气。汉朝时期,张道陵(张天师)继承道教,并使道教进一步发扬,道教信众甚广,结庐炼丹之风盛行,为得到更高的修行效果,人们开始采掘秦紫玉,为炼丹修炼之用。
秦文化是我国法治思想和政治文化的典范,它发源于中国西北部的秦国故地,在西周时期,它由宗族文化逐渐发展成为区域性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它升华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文化;在秦国统一中国后,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它又上升为占主导地位的全国性文化。在以后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秦文化的要素又转变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周礼》、《礼记》等先秦文献,记载了西周有关体现等级功能的玉器的名称、形制、规格和用途。如《周礼》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以圭的尺寸大小和璧面纹饰的不同来区别身份的高低。
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山海经·西山经》中记载:“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山(在现在陕西省洛南县境内),丹水出焉(尧时即名丹水,就是现在的商洛丹江),西流注入稷泽,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源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是生玄玉。------黄帝乃取峚山之玉荣,而投钟山之阳。瑾瑜之玉为良,坚粟精密,浊泽而有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不祥。”
此段文字是目前已知最早记录秦紫玉特点和产地的文字,黄帝时即作为仙药使用,并对其色彩、质地特征和作用做出确切的描述。它与中国统治者的政治需求和阶层审美是相结合的,为等级服务的玉器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极大重视,并加以严格控制。随着秦紫玉的文化脉络逐渐清晰,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玉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文明结晶,横观世界各国文明史,玉和文字的产生都是人类生产生活所必须经历的重要阶段。
金膏玉简介
金膏玉,玉如其名,色如金,与紫绿玛瑙同生于陕西秦岭一带。属于蚀变白云岩玉,火山热液交代蚀变白云岩,形成黄色蚀变白云岩、细晶大理岩化白云岩,以黄色色度不同,可分米黄玉、黄金膏两个品种(双色金膏玉极其罕见)。主产于火山岩顶底板围岩,厚度0.5~2.5m,单层厚0.15~0.55m,可做首饰及印章等中高档玉料,亦可作高档建筑装饰材料。少量产于火山岩内钙泥质夹层,多为紫绿玛瑙夹层,厚0.1~15cm。
其玉质细腻,温黄油腻,作为高档玉种,一直被人们青睐。金膏玉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渊源,自先秦时期就开始被人们熟知,并作为道家修仙炼丹之用。
在历史上,主要用作仙药,碾碎溶解服用。据说可以长生不老!蒙赐酒诗(南北朝·庾信):金膏下帝台,玉历在蓬莱。仙人一遇饮,分得两三杯。山夜忧(南北朝·谢庄):年去兮发不还。金膏玉沥岂留颜。贈金鵝山人沈師魯(唐·盧仝):日月高挂玄關深,金膏切淬肌骨異。人皆食穀與五味,獨食太和陰陽氣。(唐·皮日休)竹根乍燒玉節快,酒面新潑金膏寒。全吳縹瓦十戶,惟君與我如袁安。
在成品方面,目前金膏玉有不少精工雕琢的雕件。因金膏玉硬度在5-6之间,纹理清晰整齐,质感十足,因而非常适合制作各类雕品,小到挂件、吊坠及佛珠,大到茶壶、玉牌、摆件或其他更大的雕刻艺术品。
一眼望去,它的美并不是那种特别张扬,而是给人一种整洁、顺眼的感觉,最重要的是,源于细腻的材质,金膏玉的雕刻成品相较其它品类更显神韵。
金膏玉的魅力绝不仅仅停留在欣赏层面
那一抹贵而不俗的黄色
蕴含着炎黄子孙的独特情怀
这一抹华贵落在大秦的土地上
为这滋养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黄土地歌唱
它与其他黄色系宝石有着明显区别,这份独一
性也将带领金膏玉在市场上秀出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