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老话说:“地上文物看山西,地下文物看陕西”。
历朝历代,包括西周、秦、汉等大小14个政权,都曾在陕西省建都,而咸阳曾是中国首个封建王朝“秦朝”的都城,历史悠久,距离六朝古都西安仅有几十公里,前后共有28位帝王在死后葬在咸阳境内。所以在这一区域生活的居民,经常会捡到各种各样古时候的器物。
年的时候,一个13岁的男孩在放学的途中无意中拾到了一枚玉玺,上交国家后,还获得了20元奖励。本以为这件事就结束了,但没想到44年后,博物馆突然派人进村找他:你捐的东西已成国宝,国家要奖励你!这位上交“国宝”的初中生是谁?博物馆又为何在44年后才奖励他呢?他如今又过得怎么样呢?
时间的指针拨转到年一天,在陕西咸阳一个叫韩家湾的村庄,一名叫孔忠良的初中生和往常一样放学回家,而就在回家的路上,他也在一个水渠旁边发现了一块白色的发光小石头。本来小水沟里有石头很正常,可是孔忠良觉得这块石头很好看,而且不像是普通的石头。
石头表面滑溜溜的,看起来十分光亮,大体上呈现出四方的形状,还雕刻着精美的图案,看着像只瞪大眼睛的老虎,又有些像壁虎。在石头的四方底座上还刻着一些复杂的古文字,已经认识不少的字的孔忠良竟然一个也不认识,但是直觉告诉他,这块石头绝对不简单。于是他把石头装进了书包,带回家再给他的父亲。
孔父虽为农家人,但在古都咸阳生活几十年年,对古代文物有了不少的见识。看到儿子拿回来的东西,他告诉儿子,在河中发现的这块怪石头很有可能是个文物,他们应该将他交到考古队工作处,让专业人员鉴定。第二天,孔忠良与父亲来到了陕西省博物馆,博物馆馆长非常和善地接待了他们。孔祥发从怀里掏出那枚印章递给馆长,馆长接过来一看,大吃一惊,问,“这是从哪儿弄的?这可是正宗的新疆和田羊脂玉啊!”
孔祥发老老实实地回答,“这是我娃前几天上学的路上捡到的。”然后用胳膊杵了杵旁边的孔忠良,“给馆长伯伯说说,你是怎么捡到的?”孔忠良把那天放学回家时,如何发现玉石,又是怎样捡回家的过程叙述了一遍。
馆长一边听一边点头,随后站起来联系了一群馆里的专家,当看到这块石头后,博物馆的专家们感到非常震惊,这确实是一件难得的宝物。随后专家们对这个东西进行了细致的鉴定,几个老专家仔细研究,初步确定,印章上的字是“皇后之玺”,因为在历史上极为罕见,价值颇高,而印章上方刻的图案是螭虎,传说中的龙子之一。即便过了数千年,玉上的纹理仍然清晰,底下“皇后之玺”四个大字非常清楚。
孔祥发没想到自家儿子捡到的竟然是珍贵的玉玺,非常高兴,不等博物馆做思想工作,直接就表示要把玉玺捐献给国家。馆长当场表示,要给他们申请一笔元的奖金,还要发一个荣誉证书,以表扬他们对文物工作的支持。要知道在当时那个年代,万元户都没几家,块钱真的不少了,这些钱够孔家花好久了。但是,孔祥发谢绝了馆长的这些建议,家里较忙,回家坐车需要一段时间,孔祥发没过多停留,拉着儿子要往外走,馆长觉得这对父子大老远的过来不容易,于是硬塞给了孔祥发20元做路费,孔祥发接到这“报酬”,踏上了回家的路。
那“皇后之玺”的主人究竟是谁?它是哪个皇后的呢?
后来专家围绕着玉玺,做了严密的考察和鉴定,确定这枚玉玺主人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女主”之一:吕后,即汉高祖刘邦之妻。主要也是因为有两个推断佐证。
第一个文献佐证:在查阅古代文献《汉官旧仪》上有这样的记载,说“皇后玉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纽”
再看这个印的形制,它就是个方形,式样也比较简单,字数也都与文献记载相符。西汉吕后的后印上就有螭虎,发现的这么印玺上也是有的,但也不能断定就是吕后的。
第二个地点佐证:形制并不能断定玉玺就是吕后的,但印玺被发现的地点,在刘邦与吕后的陵墓的西边,不到1千米,如果走路也就是十几分钟。发现地还没有出皇家陵园,毕竟过去的皇家陵园是特别大的。看这个印的形制,它就是个方形,式样也比较简单,字数呢,也都与文献记载相符。最终,所有的专家一致认定,这就是吕后之印两相结合后,所以文物的指向很清晰,专家们推断,这枚后印极有可能就是西汉吕后的“皇后之玺”!之所以没有被深埋掉,有可能是清末民国的时候,墓葬曾经被盗掘,这印就是盗墓的人从墓里带出来的时候不小心又掉了。
据悉,这枚皇后之玺作为两汉时期等级最高,且唯一的一枚帝后玉玺,属于国宝级别的文物,而这一皇后之玺所用到的雕刻技法,也代表着古代社会中的极高水平。在历代考古事业发展进程中,像这样的文物都是非常罕见的,而孔忠良主动捐献文物的这种做法,也对我国汉文化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并且,目前这枚珍贵的“皇后之玺”,作为一级文物,同时也是陕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供千万游客赏析。
对于孔忠良来说,在上交过这件文物之后,他便慢慢将此事淡忘了,毕竟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百姓,而文物与他之间也并没有什么太大的联系。但在后来的日子里,陕西省汉文化保护基金会成立,也了解到这枚玉玺来到馆内前后发生的这些事情,突然觉得,孔家父子只要20块的做法实在很高尚,但考虑到他们为国家捐赠了这么一件珍贵的文物,如果不给一些补偿的话,实在说不过去。
因此,44年后的年,工作人员在花了很长时间,终于找到了孔忠良。如今,孔忠良已经是一位老人了,几十年过去,他早就把此事忘得差不多了。没想到专家重新找上门来,然而面对荣誉,已经从当年的稚嫩少年变为白发老人的孔忠良只是淡定地说:“没想到,今天还有人想到我。虽然我的日子过得不算很好,但我没有为我无偿捐出这样的无价之宝后悔过,我还会一如既往地为保护国家文物做贡献。咱就是个农民,实诚是根本。捡到了宝贝不交给国家交给谁!”工作人员也借机给他补发了捐赠证明,以及相关的荣誉证书。甚至专家们还提出一些经济方面的补偿,孔忠良觉得自己这么做是应该的,他拒绝了其他的补偿。
结语:
后来孔忠良也被评选为“保护遗址十大杰出人物”,面对记者的采访,孔忠良表示从来没有想过还会有人记得这件事,对于当年主动捐献的行为,也从来没有后悔过,如果再一次有这样的机会,他还会坚持当初的选择。
尽管孔忠良虽然受过的教育相对有限,但他在几十年的时间里,都有着一颗善心。他完全可以索要更多的补偿,可他为了国家,放弃了这些应得的好处。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质朴,善良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