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产于新疆和田,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玉石,特别是其中的纯白玉石,由于滑腻如羊羔的脂肪,所以被称之为“羊脂玉”。盛产美丽的玉石,而这些玉石是在新疆和青藏高原交界的昆仑山脉上形成的。
而这个昆仑山,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就是一座神秘的仙山。在《山海经》、《淮南子》等古代典籍里,昆仑山是华夏第一神山。中国道教文化里,昆仑山被誉为“万山之祖”,也是“万神之乡”。中国很多远古神话和后世神仙故事,都和昆仑山有关,比如女娲补天、嫦娥奔月、西王母蟠桃会、白娘子盗仙草等等。
但是,在汉朝以前,中原虽然流传昆仑仙山的神话,但中原人并不知道它具体在哪里,也许在远古时代,昆仑山只是一个虚构的地方。
张骞:昆仑山是黄河的源头
在西汉时候,张骞出使西域,于阗、龟兹、鄯善等西域小国都纷纷归附汉朝。尤其是于阗被纳入版图后,昆仑山终于从一个传说,被确认为一个真实的地方。
张骞认为,于阗一带流出的河流(和田河)是黄河的源头。汉朝依据上古的传说,认为黄河源出昆仑山,于是汉武帝根据张骞的见闻,就把和田河的源头山脉命名为昆仑山。可见,昆仑山的名字来自于黄河,但事实证明这个事情搞错了。
今天我们知道,黄河的源头不是和田河,更不是昆仑山脉,而是在青海的巴颜喀拉山脉。在唐朝以后,人们已经认识到了星宿海一带就是黄河源。
所以说,黄河源于今天昆仑山,这个说法是一种历史的误传。为什么会造成这种错误呢?这可能就是玉石造成的。
昆仑山与玉石
我们华夏民族在上古时代是一个玉器文明,在年前就开始出现玉器。五六千年前的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都曾发展出辉煌的玉器文化。我们中华文明很多宗教、礼仪和制度的源头,最早都依托于玉器,比如祭祀天地的玉璧和玉琮,象征身份地位的玉佩,作为出兵凭证的玉符和玉琥。玉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大约三千年前,和田玉开始流入中原。相比于中原其他类型的玉石,和田玉的质地和颜色均属于最上乘水准,很快就成为了中原地区追捧的对象。据考古学家论证,中原最早可能在商代晚期或西周初期就已经出现了和田玉,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比较常见。
举例而言,返璞归真的“璞”,指的是玉石外包裹的皮壳,这正是和田玉的最大特征。据称,秦穆公有幼女,生时适有西方人献璞,琢之得美玉。
在当时的古人看来,这种最优质的玉石,一定只有天下最神圣的仙山才能出产。所以,人们就把这座想象中的仙山,称作昆仑山,同时也认定这座山必定是华夏的母亲河——黄河的发源地。就这样,和田玉就和昆仑山、黄河联系在了一起。
但是我们知道,张骞开通西域是在两千多年前,三千年前的中原和西域并没有正式往来。而和田玉,却在丝绸之路开通前的八百年,就沿着同一条道路,以相反的方向来到了中原,甚至在春秋战国时就被各个诸侯国追捧。可见,丝绸之路开通以前的几百年里,中原和西域之间还有一条神秘的玉石之路。而这条玉石之路,并没有记载到史书上,成为了几千年来的历史之谜。
神秘的玉石之路
玉石之路的历史真相到底是什么呢?这个真相可能无法完全还原了,但我们从一些神话和史书记载中的蛛丝马迹,可以推测出一些历史事实。
中国古代的《穆天子传》曾经有过一些线索。这本书,记载了西周的周穆王西行万里,拜访昆仑山西王母的故事。《穆天子传》中讲述了周穆王经过“群玉之山”,命六师在此地采集玉石。后世有人认为,这个“群玉之山”指的就是昆仑山。
《穆天子传》的真实性有较大争议,但是这部书被认为出自战国时代。这个记载充分证明,战国时候的中原人已经熟知西域盛产上等玉石。同时,这本书也证明,战国时中原也了解,在这条西去之路上,生活着各种不同文化的部落。而事实正是如此。
这些部落包括了大月氏、乌孙、塞种以及很多古羌人部落,这些部落分布在河西、青海以及新疆等地区,有的是游牧民族,有的是农耕民族。由于生存需要,这些民族互相之间的贸易交流非常频繁。昆仑山下的和田玉石,就是这么通过一个部落、一个部落之间的不断交换,不远万里,一步步走进了中原,成为了中原帝王和诸侯珍藏的宝贝。
这种没有被史书记载的古代商品贸易,地理跨越能力是非常惊人的。不仅是和田玉从新疆跑到了中原,甚至中原的青铜器和丝绸,在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前的几百年,就已经跑到新疆甚至更远的中亚地区了,近年来的考古发掘发现了很多这样的例子。
就连张骞都可以作证,他自己第一次抵达大夏,也就是今天的阿富汗时,竟然在当地市场上发现了四川出产的蜀锦和邛竹。可见,古代商品贸易的传递力量是惊人的,这正是几千年来遥远文明之间交流的重要方式。(作者:陶慕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