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鉴赏和田玉,都习惯具体的从白度、玉质、雕工等处着眼。如此条分缕析地慎重评价,自不失其客观之处,但对玉质的探索再深入一步,就不免要涉足到一些“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玄虚指标了。
而在这之中,“玉性”便是最为莫名其妙,又最富争议的一个名词了。因为在咱们的收藏实践里,经常会碰上一些各项指标分明实属上成的玉石,但到了资深人士那里,人家可能只是简单粗暴的一句:玉性不足,石性太强,就将之“判了死刑”。
大多数初学者都对此摸不着头脑,我们又经常因为难以用一两句话将之解释清楚,所以往往无暇作答。以至于一直以来,“石性”与“玉性”这两个看似浅显,实则一言难尽的玉质指标便几乎成了这个领域中的一种玄学。
比如某些人总愿意把所有问题都归结到矿物成份上,认为这样做便不失科学本色。可是这显然不适用于玉性这一指标,因为矿物成份比例完全相同的情况下,相同矿区产出的山料、山流水与子玉的玉性可能存在着天渊之别。
也有人将玉性与透明度紧密地关联在一起,这倒有几分道理。透明度过低的浆石沁料自然全无玉性可言,但是透明度太高,已经有几分单薄玻璃气的青海料也必定称不上有多高的玉性。
玉性上成的和田玉通常由于结构细腻,矿物晶体在合适的地层环境作用下渐趋融合,产生了一种近乎高质量陶瓷表面的釉结状态。这在翡翠中可称之为“化地儿”,也可解读为“起胶了”。
如果您见到的是玉性颇佳的成品玉器,那么往往能够由其边缘纤薄处或者打孔处发现一种近似于玛瑙的曼妙半透明光泽,多花点时间耐心体会,就不难从中品出玉质优劣的精髓所在。
但玉性也并不完全等同于和田玉的结构细密与脂粉感强弱。例如这两方面几乎无出其右的俄罗斯巴莎料与碧玉里的鸭蛋青,它们都是可以用“肉眼无结构”的灯光秀去欺哄小白的玉料。
然而即便在数年的高强度反复盘刷之下,这二者依然能够保持充沛的石性,丝毫不为外力所动,添几分玉性,增一点油润感,真可谓食古不化的“死硬份子”。
讲到这里参玉也不得不承认,以自己有限的文字修辞水平,使尽浑身解数也难以将“玉性”与“石性”的概念尽皆表达清晰明了。
笔者所能形容的,不过是“玉性”可以理解为基于微观结构、密度、糯性、油份以及老熟气等一系列指标之上,一种综合而感性的和田玉评价标准。
我们也可以从相对文艺的角度着手,将玉性解释为优质和田玉的上述指标达到了高度和谐的状态,以给人一种近乎有机物的错觉。要不然千百年来人们又怎么会不约而同地用羊脂、栗子、粘糕这些能入口的美食来比拟美玉呢?
而石性过强的那些和田玉,尽管从成份、结构、密度、透明度等角度单独的去看待,很可能还会自有其优势所在。但是它们即使后期再加以人工的煮油炖腊、抛光打磨,总还是难以逃脱生硬岩石的刻板印象,终不能入方家的法眼。
当然,这一观点仅是笔者在理屈辞穷之下的一点个人感受而已,也登不得什么大雅之堂,还请同好诸君多加分享与批评指正。谨希望以此结识更多的同道中人,共同参玉,浸染玉性,得入化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