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婆非说戴和田玉手镯能保平安,谁知道它背

谈起戴玉的好处来,不少人都会依托着“人养玉三年,玉养人一生”,搬弄出各种健体强身的理由来,又或者是干脆宣传辟邪挡煞的封建迷信。尽管参玉也曾经亲历过一些科学难以解释的事情,但直至今天,我也还是不太相信这种言论。

至于近年来女同胞们趋之若鹜,几乎是要人手一条的手镯,作为一个戴手表都嫌不舒服的慵懒之人,我也是难以理解。当然听老婆讲她们相信戴这东西不仅能示美,还可以保平安的说法时,我还是要表现得一脸郑重的。

而过去一些老年女性也都认为身上带条手镯或是玉扳指,能够防身。你如若不信,她们还会举出周遭张奶奶、李阿姨不小心摔跤,人安然无恙,全靠玉碎裂了为其挡灾的实例来。对类似的说法,我往往也只好付诸一笑敷衍了事。

批驳这种言论又何须引经据典?单从“镯”这个汉字入手,便足以看出,在大多数的历史阶段中手镯是以金属为基材的,而在许多出土文物中,我们也能见到多圈缠绕、形如弹簧的“跳脱”,也称“条脱”。

唐代《簪花仕女图》局部,腕戴“跳脱”

这东西戴在手上不止美观,而且还经常带有一定的实用功能,比如过去在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中,不方便携带财产,卖了牲畜,人们就将得来的金银制成跳脱随身戴着。一旦需要花钱,便可以掐下一节来作为货币,这就基本担负了我们今天支付宝的功能。

而“镯”这个字在先秦时期主要指一种用于行军打仗或是宣讲政令时所用的大铃铛。参玉以为由于读音相似,它很可能与“铎”是一个东西,仅是文字未统一之前,不同地区的不同写法罢了。

如果非要深究我们今天玉镯的源流,当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的三种玉器上。其一是红山文化中的管形玉器,有人也认为它是发箍类的饰物,但更多的学者则认为它是臂饰。

红山马蹄形玉箍

其二是一些新石器文化时期墓葬中的玉璧,包括一些内缘口唇凸起的“有领玉璧”,因为它们出土的位置恰在墓主的手腕上,所以我们也认为其曾经被用于近似于手镯的装饰。

有领玉璧

第三种情况与之相似,在良渚及金沙、三星堆文化的一些遗址中,我们也都发现了一些单节与两节的矮扁形玉琮,它们同样出土于墓主的腕部,所以也应该曾经具有过类似的功用。

单层玉琮

经统计可以发现,那时的“玉镯”佩戴并不存在着性别差异,仅有社会等级之分。可能象征着佩戴者的神权与王权,同时保有着神明守护的概念,仅为少数部落首领与祭司神职人员所专有。

纵观这三种玉镯的原型,我们不难发现,其共通之处在于它们同样代表着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也都暗含着趋吉避凶之意。也许正是这千百年来的文化沉淀,才叫当今的女性依然对它念念不忘吧!

只可惜各种山料手镯虽然漂亮,却禁不起岁月的摧残与外力的撞击。而以优质和田子玉制成的手镯,如今又一飞冲天,价格已经渐渐的脱离了我们普通百姓的承受范围。要不然戴上条弥足珍贵的手镯,岂不比每年换台新款手机要明智许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5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