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对和田玉进行深入的了解,不仅得全面研究各产地的矿物特征,熟识山料、山流水、戈壁料、子玉的差别,更需要我们洞悉翡翠、蛇纹石玉、绿松石、南红玛瑙等广义玉石的奥秘所在。
并将其底层的鉴赏逻辑加以横向比对,这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和田玉本质上的理解。例如在翡翠的赌石中有这样一句话——“宁买一条线,不买一大片”就暗藏玄机。
它本来是指在翡翠原料的“开眼”位置,如果看到的是大面积的绿色,那么多数情况下,这种绿会平面展开,而不会向内侧伸展。但假使这绿色是呈脉络线条状的,则很可能如根系般向原石的内部“生长”。
这也就是“翠根”一词的源流所在,但倘若把这一概念直接照搬到和田玉领域里,似乎又不太妥当,因为后者不以“色相”见长。可是假若将这一原理联系到和田子玉色色的生成上,就未必没有借鉴价值了。
然而,光白子与洒金皮明显又不太适合被当做“色根”的研究对象,前者完全没有皮色,后者又往往由于质密度太高,皮色通常只能零散的寄居在玉石体表的纹理缝隙中,难有规律可寻。
唯有大名鼎鼎的枣红皮与秋梨皮似乎是现身说法地诠释了和田子玉皮色“色根”的特征。我们可以由这两类“聚皮色”的边缘,向侧下方观察,往往能看到皮色与玉肉的交接位置存在一些絮状的乳白色物质。
其浅表浓稠与皮色搭接,内里漂浮,与玉肉有机融合,同时它们透明度略低,如同未能完全煮熟,有些反生又被碾扎的大米,业内人士往往形象生动地称之为“浆”或者“浆石”。
一般认为其成因包括原矿山料阶段矿体表层的“玉生石”,以及子玉在风化冲击过程中体表缓慢钙化而形成的次生浆两种形式,这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死浆”与“活浆”。
天然的聚集状皮色,大多数就是依附在这些质地相对疏松的浆石上渗透生长的,而糯性好、微观结构紧致精纯的玉肉反而很难生成这种漂亮的皮色。
在我们平日的收藏选购中大可以此来作为鉴别和田子玉真伪的一个观察角度,附助大家得出结论。只是参玉还要提醒同好诸君一个特殊状况。
那就是某些玉石的玉肉被窜入了大量的浆石,将玉质搞得混杂不堪,外来的氧化铁等致色物质又趁虚而入,形成了所谓的“黄沁子玉”。这种劣等货色当然无法与肉质润、细、脂、纯、熟的精品子玉相提并论。
我辈所向往的黄沁子玉必然是以玉质上成为前提的,可不是这种“失节”之物。和田子玉的皮色也当以有“根”为妙,切不可散漫泛滥,那只能证明玉石本身的质量欠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