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帮大家鉴定,发现许多发来的视频里卖家们经常用“荔枝肉”这个词称赞自己手上的和田玉质地凝结干净、细腻半透明。似乎这是一件值得夸耀的好事。但真的是这样吗?
咱们还得要从这个词汇的渊源说起,在珠宝玉石行业中,较早的用“荔枝”来形容比拟的,当属寿山石中的“荔枝冻”。一般业内认为他是一种与“鸡母窝”相似的白色半透明高山石。
其如初凝琼指一般的质感为印石界爱好者们所追捧,近而也流传出了其产地在“荔枝洞”,发现之初刚好长有两棵荔枝树的故事。不管传说有多精彩,因为质地莹润喜人,所以这种寿山石在本世纪初就基本开采殆尽。又由于当时大陆经济尚未腾飞,其成品当年便多流入了台湾同胞手中。
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大家似乎忘记了这个美妙的词汇,再次出现于珠宝玉器行业中,也并非是应用在和田玉上,反而是那些晶莹的无色南红玛瑙,最初被称之为“矾”,当然就多被视作边角废料。
这也可以理解,南红嘛,谁不愿买个柿子红、樱桃红,你这样全无颜色,总还是有点说不过去吧?但聪明的炒家转脸称之为“晶”,这一字之差几乎逆转了“冰飘料”的命运,这种原本无人问津的玛瑙,几乎是一夜之间逆天改命。
直至今年又有人将其中较为釉结温和的品类冠以“荔枝肉”之名,其价格大有反超其红色长兄之势。究其审美,不过是它略带几分“荔枝种翡翠”的神采,这里不得不捎带提一句,某些冰种翡翠结晶细腻,稍显温吞,淡起盈光,也被称之为“荔枝种”。
讲了三种不同材质,但都被用“荔枝”来形容的宝玉石,直至最近才有人将这一概念引入到了和田玉领域之中。但最初并没有人敢用它来形容和田子玉。而是较为贴切地将之用以描述质地水嫩光洁的所谓“青海老料”。
想来倒也合适,毕竟青海软玉本身的特征也是内部透明度高,表面带有玻璃光泽,似乎冰糯种翡翠那样细腻,说它像脱壳的荔枝肉还是有些道理的。
可是大家注意到了没有?我们至今讨论的这些珠玉的特征多是以水灵为妙处的,这恰与和田子玉著称于世的油润背道而驰。和田子玉的至高境界当是近似于羊油,这恐怕没什么争议吧?
所以少数和田子玉的质地也近似于荔枝肉,对之大肆宣传无异于自爆其短。至于有人偶尔称一些玉石为“果冻料”那也是借用“牙角”材质中的概念,到了和田玉身上总让人觉得有些风马牛不相及。
随着近几年的文玩热退烧与和田玉价值的提升,不少之前从事翡翠、松石、菩提等产品销售的商家转身投入到了和田玉行业内,随之而来的也有许多这些领域的知识与概念的侵袭,如果能溯本追源的加以借鉴,当然对于和田玉的认知是有贯通作用的。但我们也当留意,过于简单粗暴地生搬硬套,则必然叫立足未稳的小白们走向歧途。
最后再补充一点,在市场上能见到一种雕刻为荔枝状的摆件,红色外壳剥落,露出几颗半透明的荔枝肉,非常的逼真。商家们一般都称之为寿山石,实则它们多为白色半透明碳酸盐制成,后经火烤染色,烧灼出红色荔枝壳。我们可视作工艺品,切不可与前述“荔枝凍”寿山石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