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玉器的表面颜色,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玉器的玉质细腻纯净,透明度较高,未受沁蚀或受沁程度较小,颜色为黄绿和深浅不一的绿色。第二种是玉器的玉质不纯净,有绺裂和杂斑,透明度差,颜色从浅褐色到墨绿色,亦有多种颜色杂于一器者。玉璧良渚文化径27.9厘米孔径4.4厘米厚1.2厘米备注:外壁有一周凹槽第三种是前两种玉器受沁蚀较深者,一般表面呈“鸡骨白”或“象牙黄”,也有呈现出乳白色网状脉络与浓淡不一的色块形成的斑杂颜色。良渚文化双孔玉钺上述三种玉器玉料的来源,除第三种由于沁蚀较深不易判别外,前两种玉料的产地应是不同的。古方在年3月刊《玉委会会刊》《岫岩软玉与良渚文化部分玉料来源的关系》一文中称,第二种玉器玉料特征被称作具非均一性斑杂结构(TaxiticStructure)的透闪石—阳起石软玉,是接触岩构造特征的留存,而且江苏溧阳小梅岭就蕴藏有此特征的透闪石软玉。玉九节琮良渚文化高22.1厘米口径7.8厘米底径7.6厘米小梅岭系横贯宜溧地区的茅山支脉,透闪石软玉地表露头所见矿石,除有灰白色不透明致密块状者外,还有具斑杂结构的青黄玉,即半透明部分与不透明部分呈斑杂构造。现藏南京市博物馆的浦口营盘山崧泽文化遗址所出玉料PYM31与其非常相似。类似的软玉还见于崧泽出土玉璜QSM60:6,余杭反山的琮YFM12:90和玉钺YFM12:,这至少可以证明小梅岭曾是良渚玉料的产地之一。因此,这类玉料无疑出产在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带,曾为史前先民大量开采和使用。玉兽面纹璜良渚文化第一种玉器的玉料在良渚玉器中质量最佳,以江苏吴县张陵山、草鞋山以及上海青浦县福泉山良渚文化基地出土的玉器为代表。张陵山、草鞋山出土的玉器颜色偏黄;而福泉山出土的玉器则以绿色为主,玉质细腻纯净。玉两节琮良渚文化高6.7厘米口径11.7厘米这类玉料的来源目前尚不清楚,良渚文化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太湖周围及杭州湾地区并未发现这种玉料。虽然有些学者指出浙江天目山也可能是良渚玉料的产地,但仅是推测而已,并没有确凿的根据。玉璧良渚文化径31.6厘米孔径6.5厘米厚1.1厘米备注:后刻乾隆御题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7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