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溯新疆玉文化,影响着中国时代的发展豫

自古以来,玉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之一,这是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文明起源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华文明起源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玉器,在中国人的文化中,玉是文化构成的一个重要基因。

在历史人物故事中,玉文化包含着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瑕不掩瑜”的清正廉洁气魄。

历代诸子百家以儒家学说诠释和田玉并赋予“德”的内涵,于是,玉有十一德、九德、五德之说广泛传播,并被全社会所接受,成为我国玉器久盛不衰的精神支柱。

在那个时候,凡带必有佩玉,那时的腰带有两种:一为丝织大带,一为革带。大带束衣并插以礼玉;革带系佩玉,亦有五色丝为带佩玉。有人说:“配饰是心意的旗帜。”从佩玉在各个时代的形式看,其所包含的思想情感亦形形色色,基于人们的美好愿望,也是心意的流露。佩玉的形式和内涵渗透着无限美意,在博大精深的玉文化中自成一大体系,构成佩玉文化范畴。

佩玉发展到汉代,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在原有的传统形式之上,更富有创新意识。龙凤佩的形式更为生动、活泼,突出了形式美感。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剑饰器”,在战国的基础上趋向于完美,将力和德两者之美予以结合和调和,具有了善与美的新意象。创意下的剑饰器组合形式,其独特性和审美性为玉文化之翘楚,如不去研究就难知其意象之美何在。

尽管以后不再琢制,但其影响力在玉文化中依旧引人瞩目。汉代玉佩饰由于受到时代审美理念的更新和发展,简洁的翁仲形象,有着优美舞姿的玉舞人佩均为创新之作,而司南佩、鸡心佩(蝶佩)亦以不同的形式出现,总之这一时期,佩玉之美犹如百花争艳。

说起玉器,那就必须提到新疆和田,因为西域古于阗国是汉代生产玉石的地方,从这里产的玉石被源源不断地运送到中原及世界各国。西域使者到内地朝拜中原皇帝,必会赠送西域名贵的和田玉,这已形成了墨守成规的现象。

自汉代以来,中原王朝在于阗设有采玉的官员,当地于阗国要派人专门配合玉石的开采和运输,特别是唐朝以后,佩玉已逐渐成为王者的象征,一般普通老百姓是无法佩戴玉器的,因为玉器了贵族的专用和私有物品。

佩玉发展为玉带饰(带板),亦为变化之创举,这是唐代玉佩的又一特色,它虽为古代统治者束腰之饰。有专家认为其表现力很惊人,雕刻手法简洁而富艺术性,画面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古时束腰的还有玉带钩和玉带扣,功能与束腰带板几乎一致,仅表现形式不同而已。用玉束腰的玉佩饰在良渚时期已出现。

自宋代以来,受文人士大夫的影响,玉佩的“自然之气”和“自然之趣”遂广泛流行。明子冈佩则完成了优美的华丽转身,直到清代源远流长。玉佩到了明清时代,已进入大众世俗化时代。佩玉特殊的“礼”的意识淡化,喜闻乐见的吉祥题材大量出现。寄情寓意,意美以感心,形美以感目。佩玉的形式和内容侧重于趣味性和玩赏性。

玉器大兴于汉代。这种寓德于玉,以玉比德的观念把玉和德结为一体;同时,又将玉与君子结缘,物质、社会、精神三合一的独特玉意识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思想建树,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丰富思想和精神内涵。

汉代人的生死观念贯穿了他们对前生、今世和来生的理解,而玉器是彰显这种理解的直接载体。汉代贵族“视死如生”,在丧葬用玉方面将生前最好的器物和最宝贵的财富埋入墓中,相信用玉可使尸体千年不朽,由此也形成了汉代时期厚葬之风。汉代人希望通过玉晗、玉琪、玉狮、玉握和金缕玉衣的保护,将死者的尸体永久保存下来,为人的魂魄提供永远的居所,灵魂就能够早登仙界。

活人佩玉,就是死了也不能“有失身份”。葬玉中玉璧的风格着重神秘气息,“双龙共首”的纹饰风格,在葬玉的玉璧中比较多见。汉代墓葬的陪葬玉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作为墓主实现“升仙”的通道或媒介,在这些器物中,“羽人”和“天马”的造型也很常见。汉代“羽人”造像肩生双翼,双耳过顶,且不再是商代“羽人”的“鸟喙”。

考古发现有西安南玉丰村出土西汉“羽人”器座,该器座作跪坐状,高十五厘米,大耳披发,尖鼻阔嘴,眉骨、颧骨隆起。着无领右衽长衣,束带,赤足。背部有双翼,膝下也有垂羽。双膝间有半圆形凹穴,用以插物,羽人双手作捧持状。

汉代的天马是一种长翼,可以升天到达仙境的神物。咸阳博物馆藏西汉透雕羊脂玉“羽人飞马”,在陕西咸阳新庄出土。从这件器物可以看出,汉代工匠饱含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灵感,技法细腻,飞马形神兼备、气韵生动。该器物在反映汉代现实生活中的马匹普遍使用的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对“飞天成仙”的渴望和普遍追求。汉代人对玉器的占有和使用,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人类自身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强,改变了商周以来盛行的祖先崇拜、礼仪规范以及道德教化,减弱了对神、鬼的敬畏。

汉帝国成为亚洲最繁荣的多民族国家,也是玉器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君子贵玉”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扬。儒家所提倡的孝道伦理观念,促使了厚葬习俗的广泛流行,以玉随葬成为风气。同时,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了玉料东运的通道,和田美玉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原。这一切,都促使了玉器手工业的蓬勃发展。

随着工具的改进,镂空、浮雕等手法的普遍使用,制玉技艺更加精益求精,新的器类和器形陆续出现,无数精美绝伦的佳品大量问世。战国时开始出现的玉舞人这时大为流行,并更加形神兼备,玲珑可爱,楚楚动人。

随着奴隶制度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建立,人文主义精神得以发扬。战国秦汉时,在玉器方面出现了一种全新的组玉佩——玉人佩,即在其他玉饰件的基础上加上一件或多件翩翩起舞的“玉舞人”形象。它们在成组玉佩中或占主体地位,或处附属地位,使组玉佩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更具有装饰意味。

而出土于洛阳金村战国大墓的玉雕双舞人佩件,便是一副杰出的充满生命气息的舞人玉佩,它对西汉前期的组玉佩有很大的启迪作用。稍后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一件玉舞人组佩,便是明显受到了它的影响。

中国古玉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影响深远,玉和中国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它影响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观念和习俗,影响着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着一大批文人墨客及他们笔下的辉煌巨作。

因此,中国古玉器世代单件作品的产出与积累,与日俱进的玉器生产技艺,以及与中国玉器相关的思想、文化、制度,这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东西,构成中国独特的玉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的分支而光照全世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1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