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艺术》(ChineseArt)是西方早期研究中国艺术的重要文献,年在纽约出版,上下两卷。作者WilliamWilletts(魏礼泽)(汉学家、西方艺术史家)从中国的地理特色着手,系统梳理了玉器、青铜器、漆器、丝绸、雕塑、陶瓷、绘画、书法、建筑等中国艺术的各个门类。他坚持客观描述作品的方法,“并不对所讨论器物给予美学价值论断,而是让器物自己说话”。
“让器物自己说话”,与观复博物馆“以物证史”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我们选择翻译此书的原因。此次我们邀请到美国CCR(ChineseCulturalRelics《文物》英文版)翻译大奖获得者对此书进行正式专业的翻译,译者也是MLA(ModernLanguageAssociationInternationalBibliography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国际索引数据库)和AATA(国际艺术品保护文献摘要)收录的美国出版期刊ChineseCulturalRelics的翻译团队成员。
本着尊重原著的原则,此次翻译将存疑处一一译出,其后附有译者注。现在就让我们跟随本书,在绚烂璀璨的器物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辉煌。
我们上文提到了钻孔。这是早期中国玉器的非常常见的特征,孔洞直径从毫米到一英寸或几英寸都有。当然,这种钻孔使用了钻子。螺旋加工痕迹在许多玉器上都能看到,还有些有两面对钻的痕迹。有时双面钻孔并不完全对接,所以产生了双圆锥孔,因为钻头会逐渐磨损。而一面单向钻孔时,孔道是单锥体。有些坯件只进行了一部分钻孔,就被丢弃,这种材料在史前考古发现能够见到。其中一件是由安德森发现的,孔道内还遗留钻芯,这就证明了钻子是一种管钻。安德森认为用的是空心的骨头。而汉斯福尔德认为,用的是竹管。后者曾试验这种方式,证明其完全可行,他用建筑材料的砂作为解玉砂。
中国玉的来源
玉不是中原产物。汉斯福尔德曾经非常艰苦地检视了所有文献资料,这些材料都宣称玉是或曾经是本土的产物。但他发现这种说法没有根据。这种讹误主要是因为,人们把别的石头错认为软玉,而且习惯于用不准确的术语来论述。中国玉的真正来源是新疆和田与亚尔干的山川河流,与中国早期的文化中心相距两千英里左右。
司马迁的《史记》章中,纪录了探险家张骞发现和田有玉,他曾于公元前年造访此地。他说,和田玉被采集起来,进贡给皇帝,并暗示,这种朝贡长期存在。而后,夏伦教授(Haloun)给出证据证明,中原与西北的月氏之间早在4世纪就存在玉的贸易。
新疆确实是中原年来软玉的主要来源地,我们倾向于相信汉斯福尔德的说法,这种供给一直存在。
(a:新石器玉斧,采集自新疆,长1.6英寸)
(b:新石器玉斧,采集自河南新乡,长1.5英寸)
(c:周代玉斧,公元前年,长7.8英寸)
(a:周代或更早,所谓“镇圭”,扁斧,长9.英寸)
(b:新石器,凿,采集自甘肃盘山,长3.英寸)
(c:新石器,凿,采集自甘肃盘山,残长2.5英寸)
(a:带柄斧,戈,殷商,长7.8英寸)
(b:刀,所谓“琥”,可能属于殷商,长11.英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