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的综艺节目《国家宝藏》第八期中,浙江博物馆拿出了三件文物“万工轿”“七弦琴”和“玉琮”。
浙博的万工轿与五弦琴前两件虽然也是馆藏中的精品,一个是民间花轿中的巅峰之作,一个是文人雅玩中的传世名器,但仍旧不足以称为国宝级的文物。因为和其他几大博物馆选送的东西相比,其价值和意义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不过,第三件良渚文化的大“玉琮”作为中华文明源头之一的祭祀重器,毫无疑问是国宝级别的,堪与其他宝贝同场争辉,一耀众目。但它的材质为何看起来那么奇怪?它的玉料从哪来的?
浙博“玉琮”节目中对“玉琮”的形制、工艺、纹饰、功用以及文化价值都做了比较细致的说明,唯一不足的地方就是没有讲述的就是它的材质问题。这个问题看似无关紧要,实则是揭开大众对玉器认知的关键所在。
笔者为什么要强调它的材质问题呢?事情是这样的,当时和朋友一起看的这期节目,看到“玉琮”这一段的时候,朋友突然问:“这玉琮是玉做的吗?和咱们平常看到的那种质地温润莹秀的和田玉怎么差那么远?”
当代玉雕艺人做的和田玉玉琮把件朋友是摄影师,虽说他没有专门研究过玉文化,但经常拍摄玉器作品,过手了无数佳作,耳濡目染之下,多少对玉器的材质还是有所了解的。所以他提的这个问题一下子提醒了笔者,联想到很多观看节目的朋友们,内心中会不会也有此疑问?于是决定专门写这篇文章进行解答。
可能有人会说“玉琮”当然是玉做的,考古学家和研究人员怎么会弄错呢!是的,作为专业的人员,他们当然不会随便给一件器物乱命名。但问题是这件玉琮是什么玉?它为什么和我们平常看到的和田玉不一样呢?这其中到底有什么奥秘呢?
广义概念下的各类“玉”要弄明白问题的答案,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什么是玉”。广为人知的玉的概念有两种。一种是广义的说法,认为“石之美者为玉”,水晶、玛瑙、绿松、翡翠、和田玉、岫玉、珊瑚、独山玉等自然界中的各类美石都被包含在内。另一种是狭义的定义,“玉”主要是指和田玉和翡翠。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心中的“玉”基本上只等同于和田玉。
事实上,广义的“玉”这一概念多作为一种讨论或口头上的说法,毕竟各类美石都有自己的专属名称。而通常人们口中的“玉”多是狭义上的。考虑到翡翠仅仅几百年的开发利用历史,而且其产地也不在国内,因此考古出土的早起玉器中基本是不可能用翡翠制成的。
良渚文化遗址在一步步缩小“玉”的概念之后,关于浙博的良渚文化“玉琮”用材问题,也就变为它是不是和田玉雕刻而成的?
根据张文元、崔强等人共同发表的《综合分析方法对余杭良渚遗址群出土玉器的原位无损研究》一文显示,所研究测定的34件玉器中“近80%为透闪石类材质,其他样品为白云母类、蛇纹石类及滑石类等材质”。也就是说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多数都是与和田玉相同,均为以透闪石为主要成分的矿物集合。
小梅岭溧阳玉与新疆和田所产玉料对比虽然笔者没有找到明确指出浙博“玉琮”这件文物,就是透闪石类材质的研究资料,但可能性是很大的。不过就此猜测浙博的玉琮是和田玉制成的,还时有一点问题的。
因为说到和田玉,很多人会联想到新疆和田,它和良渚“玉琮”的出土地相距几千公里,不可能在多年前为良渚文化提供玉料。而且目前的学术研究表明,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玉器是就地取材,一百多公里外的江苏溧阳小梅岭正是其玉料来源所在。
而按照国家质量监督局颁布的《和田玉》标准的定义来说,和田玉不再具有产地意义,而是以微晶-隐晶透闪石为主的玉石都可以称为和田玉。溧阳小梅岭所产的玉料是与和田玉成分近似、质地相类的软玉,称之为“和田玉”也并无不妥。
普遍受沁钙化的良渚玉器那么为什么浙博的玉琮不似我们日常看到的和田玉那么莹润通透?这个其实跟玉料本身的质地、玉器埋藏的时间以及当地的地理环境有关。
浙博的玉琮所用的溧阳小梅岭玉料虽然也是和田玉,但其质地结构、微量元素等并不完全相同,简单来说就是品质不如新疆和田出产的玉石。
同时这件玉琮作为良渚文化的产物,至近代被发现之前,在地下经历了数千年的埋藏,必然会受到来地下水土和各种矿物元素的侵蚀。
而如《国家宝藏》的节目所演示,良渚地区气候湿润,降水较多,且土壤呈酸性,加上其他一些因素从而导致玉琮逐渐钙化,呈现出如我们所见的“鸡骨白”色。
以上就是今天的推送,感谢您的阅读。
文章所用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私信要求删除。
本文系个人原创作品,作者艺刻树,欢迎转载,但请注明作者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