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精选
宋镂雕云龙纹玉佩
白玉质,其质凝如膏脂,方形扁平状。整器镂雕云龙纹,龙身蛇样曲折,龙嘴大张,毛发后拂,躯体光素,气势刚劲,犹如在天地间穿行。龙身上下饰以如意云头纹和卷连花草纹,白云及花草纹边沿多采用锯齿边装饰,更显立体与生动。此器构图完整,用料考究,刀法细腻,纹饰布局疏密得当,张弛有度,充分体现了宋代玉雕工艺的高超与精湛。
元螭虎纹玛瑙带钩
带钩,起源于西周,战国至秦汉广为流行。隋唐宋元时期,玉带钩使用之势日盛。在传世的玉器中,元风格的带钩占有较大的比重。这件“元螭虎纹玛瑙带钩”,通身采用深黄带赭的玳瑁玛瑙制成,局部有自然形成的黑色斑块。龙头形钩与背面瓜果形钮作为拴拢腰带用。龙头较长,占了整个器身的三分之一。龙首的鼻梁下塌,圆点形眼珠紧压在满布短阴刻线的如意形眉毛下,卷梢耳下有一缕阴刻的发毛飘至器物中部。钩身镂空的螭虎纹,脑后毛发向前飘拂,其形象十分矫健,富有动感,但体型偏瘦,与同时期玉带饰及玉饰上的螭虎纹十分相像,为元代典型作品。
清镂雕佛手鸟纹翡翠佩
翡翠质地,颜色明亮、浓郁、纯正。翡翠底子为白色,镂雕一大一小枝干相连的折枝开佛手,作品的奇特之处在于利用黄褐色玉石雕琢佛手枝干,显得妥贴自然,还巧将玉材上的翠绿色部分俏雕一只羽翼丰满的小鸟,正低头叼啄着一片树叶。洁白的佛手之上,翠鸟的色泽犹如一汪绿水鲜艳明快,极具画龙点睛的意味。整件作品雕琢精巧细腻,采用玉雕中的“俏色玉”工艺。以巧取胜,为清代俏色玉的典型作品,尽显清代玉匠高超的琢玉技巧和水平。
清鹤鹿纹套红料鼻烟壶
该鼻烟壶扁体、圆腹,短颈、直口。上有翠玉为盖,下为红料圈足。壶身以纯净的白色玻璃为胎,四面均套鲜艳的红色玻璃为装饰。正面开光雕琢一只肌肉饱满、短尾上卷、机警灵活的小鹿驻足于繁茂的柞树之下,似在举目远眺。反面亦开光雕琢一只体态优雅、静逸闲适的仙鹤流连于苍松山石之间,正回首顾盼。壶身肩部圆滑,以红玻璃雕琢狮首衔环纹。整件器物配色考究,红、白色玻璃与青翠欲滴的翡翠壶盖相映成趣,极为鲜艳夺目。纹饰题材祥和吉瑞,画面构图动静相宜,宛若一幅秋野山林的风景画,尽显清代纹饰构图的典型特征。套色玻璃制作工艺更展示了清代工匠的巧思与创新,弥足珍贵。
战国三十眼琉璃珠
年长沙市浏城桥二号墓出土
圆管状,琉璃珠,通体呈绿色。中间有圆孔可供佩带,器表突出30个半球形颗粒,颗粒底部饰白色圆圈纹,状似蜻蜓眼。“蜻蜓眼”是特指战国时期用火烧制并用镶嵌工艺制作的铅钡玻璃装饰珠,因其珠子上叠加的圆圈很像是蜻蜓的复眼而得名。该珠形体硕大,为同时期的琉璃珠所罕见。经激光检测分析,琉璃珠成分中含有钠、钙,钡僅微量,不含铅,说明此类琉璃珠非当时出国产品,应是通过贸易由西亚传入。
清抚琴图“御堂”款象牙笔筒
笔筒象牙质,黄褐色,体量较大,配有髹黑色漆木质圆形底座,有明显的使用痕迹。笔筒主体以阴线刻画遒劲的松柏,松柏下端坐一位着长袍者正凝神抚琴,旁有一侍者奉茶立于右。笔筒背面同样以阴线雕琢嶙峋的山石、清冽的湖水、苍穹的远山、高飞的大雁和翻滚的流云,构成一幅唯美的画面。并以行楷题刻:“真情弹到无心处”,字体左下角钤小篆体“玉”、“堂”二字印文。画面意境恬淡、闲适,文字及配图均表现了一种文人寄情于山水,隐逸放达的生活状态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