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玩到底玩什么?
先去伪存真购买回真品,然后盘捻出通透的包浆,成熟的颜色,让其脱胎换骨为精品,再然后呢?当一串手串已经盘捻到一定程度,很多人似乎就止步于此,不仅没了继续盘捻的热情,连继续玩文玩的兴趣也消失殆尽。难道玩文玩就仅仅如此而已了吗?
当然不是!
文玩,由文房器具衍生,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我们盘玩文玩,不仅是为了让物品由真到珍,更是为了通过盘玩,了解文玩的变化过程及相关知识,在今后收藏更具历史感的文玩时,能在欣赏中与古人的精神产生某种交流,以达到某种理念的不谋而合。
具有多年研究收藏文玩文物经验的王大鸣先生就在《文玩手串的材质、收藏与把玩》中分享了他对玩文玩的理念。他认为,玩文玩,在掌握对材质鉴定、器物断代等基本的判定方法之后,兴趣自然就会调整到杂项的某一器类上,“顺理成章地完成以手串为跳板而进入杂项收藏的转身”。简而言之,玩文玩,要精于一类又不止于一类。
要想和古人交流,首先得收藏到有年头的物件。
虽然说收藏是一门深广的学问,但也并非难以入门,只要掌握了对基础材质的判定,就可以说入了收藏的门了,因为这不仅能让你收藏到货真价实的物件,还能让你收获意外之喜。书中就有很多这样靠知识收藏到第一桶金的例子。
如在年的时候,作者的朋友想要收藏一串黄花梨木手串,于是邀请作者掌眼。二人来到一家黄花梨木专卖店后,老板力荐几串红褐色的黄花梨手串,朋友也集中注意力挑选,但作者却说服朋友以元买下了一串被冷落在柜台一侧的浅黄色黄花梨手串。
原来,作者看出这串浅黄色的黄花梨手串是产自海南岛东部的糠格花梨木所制,由于糠格花梨木在明清两代就被大量开发,如今已经绝种,珍贵程度远高于红褐色的油格花梨木,要是换一个懂行的,大概也不会卖的。而这位卖家因为不熟悉这种糠格花梨木,竟以元的低价售出,让作者的朋友捡了个大漏。
虽然人们常说“买的没有卖的精”,但倘若买家掌握了鉴定知识,仍然能淘到物廉价美的宝贝。正如作者所说,
“在交易过程中,买卖双方相互之间按考量博弈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知识,不管谁比谁高,都能体现出知识阅历就是财富这一真理。”
懂得鉴定,也许能捡个漏,但不懂,却一定会被坑,尤其是随身佩戴的宝石类文玩,一旦不注意,不仅会破财还会丢了面呢。
“木质类、子核类手串质地的优劣对佩戴者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可是宝石材质手串的购买不慎,就会瞬间揭露出佩戴者因为物质而凸显出的‘傻’的尴尬,甚至有假土豪之俏”。书中就记录了这样一位朋友。
他不仅不懂鉴定知识,还爱显摆,有一次特意戴了一串自称花40万买来的新疆和田籽料手串来作者家做客显摆,结果作者一下就看出那是个树脂合成的材料,最多也就百来块,可为了照顾朋友的面子,虽心里为朋友叫苦也只好随声附和着说好。也不知当这位朋友最终知道自己买的这和田玉手串的真实身份时该是怎样复杂的心情。
掌握鉴定知识除了能让你少打眼甚至不打眼,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能让在购买之后能正确收藏或把玩。如果是一串上百年的手串,那么最好是收藏而非把玩,因为过度的把玩可能会造成老手串进一步的磨损,得不偿失。
鉴别是收藏至关重要的第一步,面对材质芜杂的文玩,都应该掌握哪些鉴别方式呢?我们怎样以收藏家的思维来对待鉴别之后的藏品呢?我们下期继续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