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和一位同行聊天时他说:有个玉友想收藏块红皮白肉的挂件,他就把多年前加工的一个籽料貔貅挂件拿了出来。可是客户看了后,直呼糟蹋了。要是原石该多好,这雕工实在太差,最后玉友失望离去~临走前玉友说这挂件如果没雕,原石的话我出10万都愿意买~这种现象在整个行业普遍存在。我们俗称:”面粉比面包贵。”即原料价格高于成品价格,所以现在很多玩家觉得,一块原石,如果不雕还能慢慢升值,雕了反而影响价值,弄不好还会亏钱或者砸在手里,所以还不如不雕~对于这种现象,收藏家马未都老师也曾表达过自己的看法。他在一篇文章里说过这样一段话:”那时,没雕过的籽儿料价值低廉,与有过雕工的,特别是乾隆工的相比价值有天壤之别。可谁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时来运转,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玉料尤其籽儿料咸鱼翻身,一天一个价,终于有一天,籽儿料价格高过玉雕件,连乾隆工也抵挡不住这一趋势。我是老了,有点儿愚,很不理解这一现象。我固执地认为,有价值的一定是工艺、年代,简而言之是文化,材料再佳也是材料,怎么就会比有文化和历史的贵了呢?”短短几句话,充分表达了马未都老师对原石和玉雕作品价格倒挂的失望之情。那原石和成品到底应该如何选择?成品就真的没有附加价值了吗?很多客户在市场选料的时候就很不理解:“不就是一块玉吗,干嘛卖这么贵,不过多雕了几刀而已……”而这种对于玉雕作品的不认同,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市场的不成熟。收藏,藏的到底是什么?说到底,其实就是工艺价值和文化价值。一块原石,放再久,它还是一块原石,就算从明朝放到今天,价格虽然是涨了,但你也判断不出它是明朝的原石吧,它上涨的只是行情的溢价。但带有工艺的玉雕就不同了,它身上雕刻每一笔线条,每一个花纹,每一种雕法,都是历史的记录,文化的承载,文明的衍进。这一点去各大博物馆看一下就会知道——自古流传下来的都是玉器,从来没有原石。所以,当下也有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虽然从短线看,和田玉原石的确比成品增值更多,也更火热,但从长线来看,玉器的传承价值、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这些内在的价值都是原石所不具备的。可以说,绝大多数的和田玉,仅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不够,还不能算上艺术品,必须加上思想的深度,才能走得更远,承载的更多。三分料、七分工,有时候一块废料到了玉雕大师手里,也可能通过创意、设计变成一件有特色的作品。再回归到行业本身,一块玉,玉雕师精心设计、雕刻,耗费了无数心血,最后反而赔钱,那他会怎么想:与其这样还不如直接卖原料呢,省事还来钱……目前市场上很多玉雕师转行靠倒卖原料为生,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可这样下去,对于未来玉雕行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无论是文化的角度,还是行业本身,都需要我们进行更多的思考,更多地看到玉雕工艺本身的价值,看到文化和传承的价值。可能只有这样,和田玉才能超脱出一般商品的范畴,绽放更大的魅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7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