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会一定要去和田找玉!”
几乎每一个玩玉的人,都会在心里生出这个念头
有些人憧憬着类似赌石这样一夜致富的心态
而有些人则是去体验一把挖玉人真实的生活
其实对大部分人来说,挖玉人的生活既陌生又充满着新鲜感,甚至有一种挑战自我的意味在其中,充满诱惑
在年以前,冷哥每年都要去两回和田,一来买些东西,二来也是和朋友小聚,对当地挖玉人,特别是在玉龙喀什河,与喀拉喀什河里挖籽料的当地人的生活也有一些了解,虽然谈不上多深刻,但有些内容也颇为有趣,这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些“最熟悉的陌生人”,走近挖玉人的世界。
玉龙喀什河先来聊聊这些挖玉人是怎么看待和田玉的
首先,除了当老板的以外,大部分的挖玉人都是当地的维吾尔族人,和田玉对他们来说,仅仅是一种“商品”概念。他们并不了解为什么汉族人这么迷恋这些石头,更谈不上对和田玉文化、和田玉历史的认知。
玉琮和田玉文化和历史仅仅是汉文明的一部分,其人文内涵并没有影响到这些当地人,所以虽然和田玉由这些人挖出,但遗憾的是和田玉悠远的文化历史中,这些挖玉人几乎被边缘化了,没有人记得他们的存在
其次,大部分挖玉人都不懂得到底什么才是和田玉。当地的维族人只能凭借一代一代相传的经验,将类似和田玉的东西从其中找出,然后交给自己的老板。而对于其他石头,他们大部分会以“卡瓦”的名字代之,这也就是“卡瓦石”的由来。
常见的一种“卡瓦石”“卡瓦”在维语里是葫芦的意思,在这里泛指一切“像和田玉,但却不是和田玉的石头”,所以“卡瓦石”不是一种石头类型,仅仅是像和田玉而已。
最后,对于和田玉价值的认知,这些挖玉人对外界信息的获取渠道极为有限,大部分都是自己的老板,或者外地来的游客(类似冷哥这样)口中得知,自己挖的这些石头有巨大的价值。
可到底值多少钱,谁心里都没数,他们的工作仅仅是将和田玉从河床里挖出来,然后交给老板或者当地的二道贩子,挖玉人很少直接到玉石巴扎上参与交易,也就不能充分了解自己工作的价值。
玉石巴扎再来聊聊这些挖玉人的生活
大部分挖玉人受雇于上面的“老板”,基本上都是河流中下游各个村落里的村民。两条玉石河每年两汛,就是挖玉人最忙的时候。每天早上7点不到(和田的时区比北京晚将近2个小时),他们从各自的家中出发,或乘车或徒步到挖玉点工作,一直要干到傍晚太阳下山的时候。
当然,夜晚是不挖玉的,无论是机械挖玉还是人工,都需要人的眼睛,从乱石堆中找到星星点点的和田玉,这需要足够的光照条件。
对于一些住的比较远的挖玉人来说,河床里的地窝棚就是自己第二个家,下工后直接去地窝棚里睡觉,第二天接着干,这是最理想的工作方式。
常见的地窝棚挖玉是个体力活,但让人难以想象的是,与超强体力劳动相对应的是,这些挖玉人的伙食简单到不可思议。很多人就是带两张当地的馕,这就是他一天的伙食。中午休息的时候,用河水将馕饼泡软,囫囵吞下就算一顿饭了,这在年还几乎是所有挖玉人的标准伙食。
目前这些状况有了好转,很多老板都会给自己的工人改善伙食,偶尔会有一些副食品或者是炒菜之类的,但标准还不如很多地方的民工餐,但对于这些穷苦的挖玉人来说,已经是不错的一餐了。
最后,来聊聊这些挖玉人的未来
冷哥没有深入了解过这些挖玉人的日常,但经历过的几件事情可以说明一些这些挖玉人的未来
冷哥在年的一次和田行中,认识了一位当地的挖玉人。当时他还只是玉龙喀什河里的一个普通的穷苦挖玉工人。和冷哥一行人熟识了后,就成了我们固定的供货商。他在和田帮我们收料,然后我们定期去他那里进货。
一来二去,年的时候这哥们儿已经在和田市区内买了房,一双儿女也上了内地的大学。他手下还有几个固定的二道贩子帮他收料,年收入也有20多万,在当地也算中产阶级。通过挖玉,他已经实现了自己人生的逆袭,改变了自身命运,算是比较成功的。
还是年,冷哥在叶城一个朋友家小住。朋友告诉我,他认识的一个挖玉的工人,多年积累,身家已经过百万,上个月突然死了,这在当地也算个大新闻。
我问他是怎么死的,这朋友跟我说,这挖玉的和其他工人一起睡在地窝棚里,结果地窝棚塌了,连同他一起4个人全部埋了进去,造成三死一伤,三个死亡的人里就有这个挖玉人,留下一大家子人。挖玉把命丢了的事情并不少见,这个工作本身也有一定的危险性。
已经坍塌的地窝棚再一个挖玉人,冷哥在之前的稿件里曾经提过。年在玉龙喀什河的一个地窝棚里见到的一个花白胡子老头。
从爷爷那代开始就是挖玉人,到今天他这代,一大家子近40多人,大部分都在南京买房工作居住。每年这老头都会到和田来挖玉,哪怕他在南京夫子庙附近已经有了近平米的和田玉店,年收入过百万,但他依然保持着这种习惯。
这老头告诉冷哥,如果不是孩子嫌苦,他会继续让孩子从事挖玉的工作,这就是他们家族的传统。
挖玉人的生活很辛苦,冷哥所介绍的也仅仅是皮毛而已,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当事人可以明了
之所以和大家聊这个话题,更多的是希望玉友在把玩和田玉的同时,可以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