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古代玉器的人工染色

本文由无相有道原创并独发百家号,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宋代玉环托花叶带饰

古代玉器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缩影,反映着曾经的时代风貌,承载着厚重的人文内涵,是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实物佐证,具有弥足珍贵的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众多古代玉器,由于年代久远、饱经沧桑,无论是出土玉器还是传世玉器,或多或少都会留下种种色质和印记,而玉器上这种漫长岁月所遗留的痕迹,也为古玉的真伪鉴定和历史断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玉角杯的沁色

玉器颜色的成因,分为自然呈色、自然沁色和人工染色三种情况。

自然呈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玉石的原生矿物颜色,如黄玉、墨玉、碧玉等等;二是指玉石原料在自然环境下的天然次生沁色,如和田籽料上的天然皮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黄玉三羊尊清乾隆金蟾戏荷佩的天然皮色

自然沁色是指玉器琢制完成之后,历经漫长岁月的洗礼,在不同的环境当中,受到酸、碱物质以及温、湿度条件的作用,被周围的铁、铜、锰等各种呈色矿物元素逐渐沁入,从而使玉器色泽产生的各种变化。

这些次生颜色就是玉器的自然沁色,自然沁色是古代玉器的重要特征之一。

美国哈佛大学博物馆藏战国钮丝纹龙形玉美国哈佛大学博物馆藏战国龙凤双联玉佩上海博物馆藏汉代螭龙纹玉饰

人工染色是指人为地通过物理、化学等方法,对玉石原料或玉器成品进行人工致色的行为,如现代染色和田玉籽料以及历代的仿古染色玉器。

人工染色的主要目的是用来假冒古玉的自然沁色或模仿和田籽料皮壳的颜色,是制作赝品古玉的重要手段之一。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代荷叶洗的人工染色

在中国古代悠久而漫长的历史当中,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玉器仿古作旧的情况也开始出现,而玉器仿古之风的兴起与发生频率,与中国历史上的几次收藏热潮有着直接的关系。

迄今为止,中国先后出现过五次收藏热潮,第一次出现在北宋末年,第二次出现在明代中晚期,第三次出现在清代乾隆年间,第次四出现在清末民初,第五次就发生在今天,尤其以年中国收藏家协会成立为标志,收藏热潮至今依然如火如荼、方兴未艾。

曾侯乙墓出土战国龙凤纹四联玉佩

宋代首开玉器仿古之先河,随着北宋末年收藏热潮的兴起,各种玉器仿古作旧工艺应运而生,玉器的人工染色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出现。

南宋周密的《志雅堂杂抄》和元代脱脱所撰《宋史》当中,都记载了宋人进行玉器辨伪的情况,不但证明宋代已经出现了赝品古玉.而且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具备了辨伪的意识和行为。

目前在各大博物馆中已明确发现一批宋代玉器有人工染色的痕迹,如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宋代黄玉鸭,其头部与鸭掌部位的赭褐色,明显并非天然生成,属于比较典型的人工染色工艺。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代玉鸭的人工染色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代玉鸭的人工染色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代玉鸭的人工染色

关于宋代玉器使用人工染色技术来制作假沁色,一些后世的文献和染色的玉器实例可做为研究的参考资料。

如清嘉道时期的玉器鉴赏家陈性《玉纪》一书“辨伪”一节中,就有如下记载:“更有宋宣和、政和间玉贾赝造,将新玉琢成器皿,以虹光草汁罨之,其色深透,红似鸡血,时人谓之得古法,赏鉴家偶失于辨,或网之获重价焉。此等今世颇少识家,呼为老提油者是也。”

明代玉雕胡人的“老提油”工艺

明代玉器中的人工染色技术已经很普遍了,尤其在明代中晚期收藏热潮兴起之际,明代玉商在利益驱使下,对很多本朝玉器以及前朝历代玉器都进行了人工染色。

这一方面是由于明代和田玉料较为匮乏,尤其优质和田玉料,更是殊为难得,而玉质较差的玉石原料所琢制的玉器必然存在瑕疵与不足,而人工染色则可以去瑕掩瑜地提升玉器品质;另一方面由于明代玉器染色之风兴起,随着技术不断成熟与普及,许多前朝古玉也被“画蛇添足”地施以人工。

明代螭龙纹玉璧

从明代的文献记载来看,当时的玉器收藏家非常重视古玉的沁色,把沁色作为古玉的真品特征和赏玩的重点。

如这件明代玉雕胡人,即为明显的“老提油”工艺特征,其分布于玉器上的牛毛纹交叉纵横,并不符合自然状态下生成的牛毛纹特征,属于较为典型的“老提油”玉器。

明代玉雕胡人的“老提油”工艺

明代中叶以后,随着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蓬勃发展,一方面带动了治玉业的兴盛,另一方面也推动仿古玉器的发展。

因此在明代后期形成了制作伪古玉的风潮,这是中国玉器史上伪古玉生产的第一个高峰阶段。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制作伪古玉的手法高超多样,达到了“乱真”的程度。

在今天的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明代玉器中,就可见到明显为人工染色的明代玉器,如下面这件明代荷叶洗,其色泽为典型的人工致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代荷叶洗的人工染色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代荷叶洗的人工染色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代荷叶洗的人工染色

通过对传世的明代玉器和文献资料分析,可以断定明代玉器上确实存在人工染色;结合明代后期伪古玉盛行的情况,可以推断在明代的伪古玉制作中,已经采用工染色制作伪沁,只是当时的鉴藏者尚没有辨识这种假沁色的能力而已。

到了清代,玉器的人工染色情况则有所不同,因为一些鉴赏者通过长时间的研究总结,已经对人工染色的仿制沁色产生了的概念,并且具备了一定的辨别能力。

上海博物馆藏清代渔翁的老提油染色仿古上海博物馆藏清代渔翁的老提油染色仿古上海博物馆藏清代渔翁的老提油染色仿古

清乾隆时期是中国玉器的巅峰时期,这个时期的仿古玉生产更加兴盛,是中国玉器史上继明末之后第二个仿古玉生产的高峰阶段。

乾隆皇帝尤其喜爱“三代”古玉,并亲自组织收集,亲自鉴别定级,对其中佳品作文或题诗加以咏赞,并命玉工将诗镌刻在该件玉器上。

作于乾隆二十八年(年)的御制诗《题汉玉璧》中有“质以天全容以粹,世间烧染自纷陈”之诗句,反映了乾隆中期以“烧”和“染”两种方法制作伪古玉的现象已经很普遍了。从中可以看出,乾隆皇帝自己也对它们有所怀疑和否定,说明乾隆皇帝的辨伪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清乾隆白玉圆玺上的“琥珀烫”人工染色

清代的人工染色技术得以大肆流行,与清人尚古爱沁的风尚有很大关系,因此这种技术在仿古玉上应用最多。

从文献和实物两方面的资料来看,清代后期,在宫廷玉作生产衰落的同时,民间的玉器生产反而空前兴盛。

人工提油染色玉器

随着民间玉业的发展,伪古玉的生产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这一阶段的伪古玉以人工染色为主要做伪手段,达到了“十伪九染”甚至十伪十染的程度。

清末及民国初年,中国的玉器市场极大繁荣,刺激了市场对古玉的需求,导致伪古玉生产的兴盛,使清末民初成为继明末和清中期以后的第三个伪古玉生产高潮时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31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