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相一样,成因相似,可同为和田玉的它们命

和田玉在我的眼中绝非仅是一种岩石而已,相处久了,它们不仅有了生命,而且太多的地方与人存在着共同点。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有的人品貌接近,最初可能仅是出身有点微不足道的差异。

但随着岁月更迭中一次次的选择与分流,原本近似的两个人可能逐渐走入迥然不同的人生。眼前正在忙于报志愿的高考便是一例,身处死亡之组的河北考生可能得多分也就是勉强有个学上,而那些幸运的生于一线城市的孩子,考这个分数怕是已经迈入重点大学的门槛了。

还记得前些年那个考相似分数却有人当了工程师,而有人只能当民工的网络段子,细细玩味,现实生活中并不缺乏与之相似的案例。而在和田玉之中,同样也少不了这种剧情上演。

和田玉中的糖色料与沁料便是这么一对境遇大相迳庭的孪生兄弟。糖色料是指在原矿阶段,玉石就受外界氧化铁为主的物质渗透,局部渐渐变为黄到红褐色的情况。

多数人仅是注意到了这一定义中的外因,也就是玉石周边的氧化铁。反而忽视了容易受外来物质入侵玉石本身必然要具备微观结构空隙这一内因。这也就是说带有糖色的和田玉必然是显微结构较为疏松的。

我这么说当然要遭到某些专业经营糖料的商家或者吹鼓手的攻击,他们可能会举出大名鼎鼎的且末糖白老玉来质问我:“你看大家不都说这种带糖色的和田玉质地细腻油润堪比子玉吗?怎么就你贬低人家?”

一直以来在商业宣传的误导下,在广大和田玉爱好者中都存着这么一种错误认知。所谓优质的且末糖白玉,主要是指那常年暴露于山体表面,久经外来物质的考验,却始终能够保持出淤泥而不染的非糖色部分。

它们一般都显青白色,玉质坚实紧密、韧性高、油润度好。以参玉的亲身感受,在雕刻中十分吃力,琢制相似的工艺经常要花费比其它山料更多的工时。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糖包白”,也就是遭受外来物质度无死角饱和攻击,仅是表层让步,内部却始终不肯屈服的玉石。

这么看来,如今我们在市场上常见到的那种底色嫩白,大面积轻易就被糖色占据的糖白玉绝非咱们前述的优质玉石,如果它们的玉质足够紧致,又怎会出现大量的全糖色手镯与利用它雕刻出来的大块巧克力呢?

其实爱好者们竞相追求的所谓和田玉沁料与糖色料本质上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二者的区别之处在于沁料的外来氧化铁没有浸入于原矿阶段,而是在其形成子玉的过程中,从河水中摄取的。

以此类推,绝大多数沁色和田玉子料的质地都极为松懈,且常见高度浆石化的现象,伴有局部渗入水草花、丁字纹、或其它杂质的情况。原本生涩而无油润感,全凭后期经营者人为沁油蒙混过关。

不可否认,确实是存在着集玉质老熟、油润、细腻,高糯性于一身的红沁子玉、黄沁子玉。但沁色与玉石结构细密本身是存在着对立之处的,要将这二者自然协调的统一在一颗子玉之上,其概率之低可想而知。也就是这才决定了其稀有性与较高的收藏价值。

综上所述,和田玉糖料与沁料绝非网络宣传上那般件件精品,它们大多数恰是在生成的不同阶段沾染污垢的“不洁之玉”。唯有秉持玉质的硬指标仔细从中筛选,才可能在其中找到极为罕见的俊才。切莫听信了流言,只要见到它们就任人唯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4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