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玉是一种独特的墓葬习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便出现了“玉敛葬”的习俗。至周朝,以玉敛葬已经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礼仪制度,对于各种不同的随葬玉器,摆放的位置都有相应的规定。《周礼》中记载:“圭在左,璋在首,琥在右,璜在足,璧在背,琮在腹,盖取象方明神之也。”将青圭、赤璋、苍璧、黄琮、白琥、玄璜六种玉器按天地四方的祭祀方位摆放相应的位置。等到汉代时期,玉文化发展繁荣,皇亲贵族、士大夫阶层不仅生前要佩戴玉器,逝世后更是要随葬大量玉器,葬玉习俗也由此发展到顶峰。
(金缕玉衣)汉代葬玉习俗繁荣的原因
汉代葬玉习俗是对先秦时期“玉敛葬”的一种继承,其发展能达到顶峰,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息息相关。
首先是当时玉器工艺的发展。由于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玉器雕刻工艺水平也随之提高。并且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建立,新疆和田玉、西域玛瑙、水晶等玉石也流入中原,出现了许多造型复杂、种类不一的玉器。
(玉晗)其次是受当时灵魂不灭观念的影响。古人认为玉器致密温润,蕴含阴阳二气中阳气的“精”,所以把玉器放在逝者身旁可以中和阴气蔓延,防止尸身腐坏。并且为了防止逝者灵魂出窍,需要用玉晗、玉塞把人体的窟窿包括九窍口鼻等器官堵住。这样一来,逝者就有复活的可能。
(玉握)最后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众所周知,西汉开始“独尊儒术”,儒家成为正统。而儒家思想不仅重视孝道,提倡厚葬,而且提倡“君子贵玉”,经常比德于玉。玉器既能象征君子之风,比喻高尚品德,又具有很高的价值,可以炫耀财富,自然而然便成为了随葬的必需品。
(玉枕)汉代葬玉的种类
汉代的葬玉种类繁多,包括玉衣、玉晗、玉握、玉枕、玉塞、玉璧等。其中,玉衣用于包裹逝者遗体,按照等级可分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和丝缕玉衣。只有天子才能使用金缕玉衣,诸侯王只能按等级使用银缕和铜缕。玉晗是放置于逝者口中的一种玉器,其种类丰富,等级性不强,包括玉蝉、玉蚕、玉鱼、玉管等。玉握是让逝者握于手中一种玉器,汉代常见的玉握基本上是猪形的。而玉枕则放于逝者头部作为枕头,象征逝者灵魂安息此处。
(玉塞)玉塞又称“九窍玉塞”,是用于堵住人体双眼、双耳、鼻孔、嘴、肛门和生殖器等九窍器官,古人认为堵住九窍可以防止灵魂出窍,使尸体不朽。在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中曾出土过一套完整的九窍玉塞,包括眼盖、耳塞、鼻塞各两件,口塞、肛门塞、生殖器罩盒各一件。
玉璧主要放置在两个地方,一是放置于逝者前胸后背,二是镶嵌于棺椁上,不仅仅作为装饰品,也是逝者灵魂升仙的中介。
(玉璧)汉朝完整的葬玉制度不仅体现了当时玉文化的繁荣,也昭示了当时厚葬风气的鼎盛,是一种独特的墓葬文化。至今,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考古出土的葬玉文物,感受到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玉器工艺水平的高超,和独特的丧葬文化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