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矿物晶体、宝玉石的色彩,岩石类观赏石无论是色相、明度还是纯度——即色彩三要素都要逊色不少。色相,是指能够比较确切地表示某种颜色色别的名称。明度,是指色彩的亮度或明度,有深浅、明暗的变化。纯度,是指色彩的纯净程度,它表示颜色中所含有色成分的比例。
即使是同样的色彩,因质地的差异也有所区别,如马场红与三江红,前者产于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马场镇一带数公里的三岔河河段内,二氧化硅含量高达75%以上,系前寒武纪海底火山喷发的玄武岩浆和硅质岩浆通过高温高压交织变质而成,一般摩氏硬度在7度以上,有的可达7.5度,硅化程度高,玉质感极强;后者产于广西柳州地区三江县境内融江河段及上游龙胜县境内三门镇一带,矿物成分以红碧玉石英为主,并含部分高价铁和低价铁,是富含硅铁质的变质火山岩——碧玉岩(又称桂林鸡血玉),摩氏硬度为6.5——7度,硅化晨读和玉质感均比马场红略为逊色。所以前者的色相、明度和纯度比起后者来都要高一点,又有“国红石”之美誉。
色彩既与原石的矿物成分有关,也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关,有原生色和次生风化色之别。原生色是岩石、矿物形成时的固有色,色质、色度较稳定而均匀;次生风化色是岩石接近地表或处于地表风化条件下的次生染色,色质、色度、色调多变而不均与,常沿裂缝(节理)、层理或不同孔隙密度而不均匀扩散状。比如矿物晶体多处于封闭的岩洞,相对于裸露于大自然的岩石来说,不容易风化变色。所以,即使从色彩的鲜艳度和稳定度来说,水冲石要比山石更好一些。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深水或是深土之中的水石和山石,其色彩随着被开发和裸露把玩以后,往往会起一些色彩鲜艳的容易氧化暗淡,在保养的时候要特别小心,最好涂以水蜡以隔绝空气,并避免阳光照射,如大化石。
在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各种色彩都有其一定的象征意味,如红色代表热情、活泼、热闹、、幸福、吉祥,橙色代表光明、华丽、兴奋、甜蜜、快乐,黄色代表明朗、愉快、高贵、希望,绿色代表新鲜、平静、和平、柔和、安逸、青春,蓝色代表深远、永恒、沉静、理智、诚实、寒冷,紫色代表优雅、高贵、魅力、自傲,黑色代表代表崇高、坚实、严肃、刚健、粗莽,白色代表纯洁、纯真、朴素、神圣、明快,灰色代表忧郁、消极、谦虚、平凡、沉默、中庸、寂寞,等等。当然,一些色彩还有双重含义。传统赏石多以暗冷色调的单一颜色为主,比如所谓的“四大名石”太湖石、灵璧石、英石、昆石,这与传统封建文人内省幽寂的心理特征相吻合;当代赏石则以丰富明亮的暖色调最为青睐,突出了个性自由身心解放的时代感,以广西红水河流域的优质水冲石(如彩陶石、大化石等)和内蒙古戈壁石为代表。
色彩的文化涵义,还与古代的五行之说相关。五行之说将天地空间分为东西南北中五方,各方又分属木、金、火、水、土五行,对应为青、白、赤、黑、黄五色。比如和田玉,产自西方的昆仑山,西方属金,主白色。这也是和田玉以白为贵的一个深层次原因。观赏石之中,如果说有一个通贯古今的代表石种的话,莫过于灵璧石。灵璧石产自安徽宿州灵璧县,地域上属于淮河以北,北方属水,主黑色。这也可以解释灵璧石以黑为贵的一个深层原因。黑色象征神秘肃穆、崇高刚健,这与古代文人士大夫赏石的趋向颇为一致。从某种程度上说,就像白色是玉的正色一样,黑色就是奇石的正色,白玉对应黑石。如近代流传有这么一副对联“梵夹何妨搜黑石;瓣香聊尔诵黄庭。”(吴湖帆、吴待秋等书画家曾经书写过此联,流传于艺术品拍卖市场。)梵夹是指古代线装书的一种装订样式,借指读书之意。意思便是:读书之余可以玩玩石头,焚香之时可以念念经书(《黄庭经》)。这里,黑石成为了玩石的流行色和代名词。
关于色彩的象征以及特殊含义,可以举藏瓷为例。藏瓷产于西藏东部昌都地区,色彩绚烂斑斓,色调稳定和谐,玫瑰紫、海棠红、柠檬黄、鸡油黄、米琪黄、紫黑等色彩纷呈,更为难得的是,有如郎窑红似初凝牛血一般的猩红,有如泛黑的祭红,似艺术瓷器金红釉质=的秀丽妩媚,一石集数中色釉瓷器之特色。而以金黄色、藏红色为主体的色调,极富西藏地域文化色彩。
藏红色是藏瓷的图腾色调,在其他石种里极为罕见。在藏族的生活习惯和宗教的观念上,红色历来是权力的象征,是英勇善战斗志旺盛的刺激色,它可以使亲者振奋,使敌人丧胆。人们又以红色为尊,以此纪念宗教领袖及英雄人物。红色不轻易使用,主要用在寺庙的护法神殿、灵塔殿(供奉已逝宗教领袖的灵塔)及一些个别殿堂,有着纪念祭祀等重要意义。金黄色是藏瓷的主题色彩,它富丽堂皇、尊贵大气。佛祖释迦牟尼把出家人的袈裟颜色定位为黄色。藏语中“黄”作为出家僧人的别名,黄色代表着地位,西藏各寺庙中最重要的殿堂都有涂黄的习惯。由此可见,从色彩上讲,藏瓷不愧为西藏地区的代表性石种。
如果喜欢小编的文章记得点个“赞”,再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