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周代开始流行厚葬,宫廷贵族墓葬规模庞大,陪葬品丰富,对盗墓贼产生了很大的诱惑力。由于受金钱和利欲的驱动,盗墓活动持续了很长时间,并出现了一些以盗墓为生的专门盗贼。盗墓贼一般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他们可以根据泥土的颜色,判断出坟墓里有没有埋藏着金银珠宝之类的东西。一旦发现了古墓,盗墓贼就会将所有的财宝都搜刮一空,但是有一件东西,他们是绝对不会带走的,那就是翡翠。那么为什么盗墓者从没偷盗过翡翠呢?
在中国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玉文化是中国文明发展史上最为特殊的一种,它在中国各个时期都受到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对盗墓者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新石器时期,由于采掘工具、工艺条件的限制,玉的产量非常低,通常用于祭祀、宗教仪式,随着时间的推移,玉被赋予了一种超脱于真实之外的神奇能力,被视作为“神物”。在奴隶时代,玉石作为巫神的载体,增通常被用于对鬼神的供奉,同时,玉石也被统治者用来“分人贵贱”。随着玉石与王权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统治者们不仅把它视为一种神奇的工具,而且还通过它的神秘性来强化王权的权威。
当玉石已经成为王权的标志,玉石只有在帝王和王公贵族的手里才能使用,而在此期间,玉作为陪葬品出现在王侯之墓中,但是这时是由于它的尊贵,没有人敢于去偷,偷到了也无法销赃。
到了秦汉,玉石成为连接生死,沟通神仙和现实世界的纽带,当时的人相信,玉是石头的精华,戴在身上可以避邪,吃了可以延年益寿,甚至有人说,穿着玉衣可以让人永生不死。
因此,在秦汉墓中,出土了许多做工精细的玉衣。玉衣是一种特殊的丧服,只有在皇帝和王公大臣去世之后,才能穿戴,根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帝王陵寝必须用金缕玉衣,诸侯王、侯爵、公主、公主都要用银缕玉袍,大贵人和长公主则要用青铜丝线。
这些玉衣都是用最好的玉料制成,用金丝、银丝、铜丝等线拼接而成,做工精细,价值不菲,但当时的翡翠已被赋予了神秘的色彩,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盗墓贼们将偷盗他们视之为不祥之事。
隋唐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玉器不再是皇亲国戚才能拥有的东西,大量的玉器进入了平民百姓的生活,虽然玉石的社会地位有所下降,但是盗墓贼不偷玉的习俗却一直存在,这也成为了盗墓行业一直流传的潜规则。
一九六八年夏季,河北保定满城县陵山工程工地上,一处大型古墓被发掘出来。经近两个多月的考古挖掘,最终确认了这座陵墓的主人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
在刘胜的陪葬品中,他身上穿着的金缕玉衣,堪称无价之宝。这件金缕玉衣的材质非常好,它的长度接近两米,由辽宁的块岫岩玉和g的金线制成。刘胜金缕玉衣出土的时候,珍贵的玉片还算完整,而那两公斤的金线,则被盗墓者一根根地拔了出来。在随后的调查中,专家发现,刘胜的陵墓曾经有过几次“光临”的盗墓团伙,不过,正是这个不成文的规矩,让金缕玉衣屡次逃过了被人偷走的厄运。
除了这些之外,狮子山汉墓中出土的镶嵌玉漆棺也是因为这个不成文的规矩一直保存完好。
狮子山汉墓坐落在江苏省徐州市狮子山,它的规模很大,被掩埋在山之中,非常的隐秘。
在上世纪90年代,历经十多年的艰苦探索,狮子山汉墓的确切地点终于被发掘出来。
因为墓室的位置比较偏僻,所以考古学家对这里的情况充满了期待,但在打开的一瞬间,现场的混乱景象却让“久经战场”的考古学家们目瞪口呆。镶玉漆棺被无情的扒开,金属宝物都不见了,专家判断应该是被盗墓者偷走了,但是那些镶嵌在棺材里的和田玉和玉器,都被盗墓者抛弃了。
所以与翡翠相比,黄金饰品和各种首饰更受盗墓贼的青睐,原因很简单,因为它们在市面上很容易被人买走,而金属则可以通过高温重新铸造,变成黄金和白银,这样盗墓贼就能更快的卖掉赃物。而那些王侯墓葬中的玉石,大多都是皇室特有的龙纹,很难改变形状,很容易被人发现,这也是盗墓贼经常放弃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人崇尚鬼神,对坟墓抱有一种敬意,坟墓不仅是亡灵的安息之地,也是后人追思的地方,盗墓贼整天偷别人的坟墓,这让他们很是不安,盗墓是他们的工作,所以设置一些规则也是他们的一种慰藉。他们以为“不盗玉”作为行规之一,便以此认为不会沾染上晦气,可是盗墓者对坟墓的残忍毁坏,对死者的极度羞辱,却是对尊重死者社会文化的一种否定,这种行为历来被世人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