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人面纹玉带钩到玉戈礼器江都王刘非的大云

从人面纹玉带钩到玉戈礼器江都王刘非的大云山墓葬玉器大云山汉墓,位于盱眙县马坝镇云山村的大云山,顶上有个水塘,当地人称之为“龙塘”。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于年底开始经过近1年的考古勘探与发掘,取得了重大考古发现。已确认大云山顶部是汉代的一座规模宏大的陵园,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考古显示周边曾有米见方的围墙,里面曾经有密集的建筑群,陵园东门尚有道路、阙基等遗迹存在。目前为止,全国发现的黄肠题凑墓仅14座,全国发现的金缕玉衣仅8套,全国发现的玉棺仅2具。这些汉代大墓的墓主皆为西汉诸侯王或王后,因此,大云山1号墓、2号墓的主人必定是西汉早期地位十分显赫的人物。经过鉴定,这是一处西汉早期的规格极高的夫妻同冢异穴合葬墓,墓主人是江都王刘非。丧葬用玉考古材料表明,汉代丧葬用玉在继承周代丧葬用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种类更为繁多。汉代丧葬用玉种类有镶玉漆棺、玉衣、玉面罩、玉枕、敛尸玉璧、玉握、玉塞等,形成了不同的组合形式,并与等级制度紧密联系。王侯贵族们为了在死后的阴间重复生时的一切,而具有防腐功能并凝聚天地之精的美玉可以保证尸体不腐,因此,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制作的丧葬玉器得以空前发展。尽管一号墓和二号墓均遭遇盗扰,但仍出土了大量璧、璜、佩、环等精美玉器,尤其是一号墓和二号墓各出土了一套金缕玉衣和镶玉漆棺,在汉代考古中极为罕见。其中,玉棺是二号墓最为重要的发现之一。在研究汉代玉器殓葬制度、玉匣制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玉圭龙形玉佩鸡心佩鸡心佩,是韘形佩的俗称。韘形佩是从玉韘演变而来,多作椭圆形,上端出尖,中有一圆孔,近似于盾牌或鸡心的形状。器体较扁薄,下面微鼓,背面略凹,两侧常透雕有龙、凤、螭等装饰,是汉代特有的并常见的一种佩饰。研究表明,韘形玉佩不属于组玉佩的组成部分,而是单独佩戴的佩玉,男女皆可佩戴。韘形佩经过战国以来数百年的发展,至西汉时到达鼎盛。本件展品出土于一号墓前室,由和田白玉雕琢而成,略有残缺。鸡心两侧各雕龙纹和凤纹,为西汉早中期典型样式。人面纹玉带钩兽首玉带钩牛首形玉带钩(左)镶金象首玉带钩(右)玉环与玉璜玉环玉璜金缕玉衣玉衣为汉代皇帝和贵族死后所用殓服。由于墓主人身份等级不同,玉衣有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之分,即用许多四角穿有小孔的玉片,由金丝、银丝或铜丝编缀起来的,这三种玉衣在考古工作中都有发现。玉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周时的“缀玉面幕”“缀玉衣服”,到三国时曹丕下诏禁用玉衣,共流行了四百余年。其中,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只有皇帝、诸侯王及极少数近臣使用,其他贵族则使用银、铜线缀编成的“银缕玉衣”、“铜缕玉衣”。到目前为止,全国共发现玉衣二十余件,但金缕玉衣到目前为止只发现八件。大云山二号墓的金缕玉衣较一号墓保存更为齐整。发掘表明,部分玉衣片上的金丝保存完好,甚至连金丝如何打结将玉片联在一起的细部都有保存,清理过程中,尚有部分2至3片金丝相连的玉衣片整体出土。玉衣残片玉鱼镶玉龙纹涂金铜框带头玛瑙贝带水晶带钩西汉时期是带钩发展的鼎盛期,带钩质地除青铜外,尚有金、玉等质地。玉带钩的制作在继承战国器型和技法的基础上又得到进一步创新。大云山汉墓出土水晶带钩,造型简洁,与西汉玉带钩风格一致。水晶化学成份为二氧化硅,硬度很高,在古代即是一种珍贵物品,佩戴水晶制品亦是等级地位的象征。西汉时期的水晶带钩极其罕见,仅在诸如满城中山王墓等高等级墓葬中出土过,因此,本件水晶带钩显得愈加珍贵。玉戈尖锋,短援,长胡三穿,内上装籥。籥顶铸一鸟,作回首状,通体鎏金。主体饰浅浮雕勾连云纹。戈为攻击性兵器,一般均以铜、铁等金属材料制成。以玉制作兵戈作为非实用的礼器在商周较多件,但造型纹饰相对简单。进入汉代,玉戈极其罕见,仅在曲阜鲁王墓、永城梁王墓、狮子山楚王墓各出土一件。大云山所出两件玉戈,当属玉礼兵器,可能为江都王祭祀或出行仪仗用具。玉戈共出土2件,出土于一号墓墓室前室中。本图片集均为乐艺会资料欢迎转发谢绝未经同意自行拷贝到个人公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7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