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行以为是缺陷,内行却非它不买的和田子玉

谁都希望自己买到的是无暇美玉,但和田子玉却偏偏是历劫而生的,身上总少不了些许岁月的痕迹。这在初涉此道又有点“洁癖”的人眼里当然是不可饶恕的,但在行家里手的心目中却又是求之不得的。

如此的矛盾完全源自于对和田玉的理解不同。例如和田子玉的浅表层多在山川激流中逐渐沁入一些黑褐色的絮状物,它们的成份多为锰铁盐,较小的被叫做“丁字纹”,成簇出现的则被称之为“猴毛”。

体积较大的则被叫做“水草花”或者“蜈蚣腿”,而另一些有机成份的黑棉却通常出现在油库料身上。虽然观之不雅,但它们却都是难以人工仿制的重要子玉鉴定特征。

此外,和田子玉的浅表层也经常在自然的碰撞中产生一些“皮裂”,只要不太影响未来配戴的安全性,也不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巨大的外力撞击有时还会在子玉的体表留下豆粒大小的凹坑,而且多是大小不一的几颗,疏落有致的聚集在一起,形圆而内部光洁油亮,我们一般习惯称之为“天坑”,也可以将之理解为大体积的毛孔,这也是较为可靠的子玉鉴定特征之一。

少数和田子玉还会在初步形成以后,遭遇巨大的外力而断成两截,其断裂面往往因其内部结构而显现层带状或者睡莲叶状(其实有时更像被强行掰断的萝卜、红薯),而且其表面还常自带着一点包浆。

这都是人力所难以模仿的,前述这三种自然“外伤”之所以少有造假,还由于玉石内部的力学特性难以估计,同时全凭蛮力强行仿制,又存在施力过度,原料破损的巨大风险,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才少有人从事这种勾当。

和田子玉表层常生着的白棉或白浆石也是人工难以仿制的。同时子玉的水线大都不像山料中的那般平直,常常是蜿蜓曲折、由粗而细、由实入虚,逐渐消失的,这叫人力如何仿造?

无疑,这些都是子玉身上的缺憾,但我们也可以将之当作判断子玉真伪的重要依据来加以利用。其实换个思路考虑,皮色和毛孔不也是形态不同的瑕疵么?我辈又何必执着于白璧无瑕呢?

自然界之中的确存在那种近乎理想状态的无瑕美玉,但那仅是极为罕见的小概率事件。我们在市场上能见到的那些完美玉器,绝大多数都是各种山料的杰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8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