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六月份,笔者受困于疫情还在家里看孩子,刚好听到一位和田玉布道者一面宣传独子雕件如何稀缺,一面又大肆鼓吹“一镯二牌三串珠”的奇葩理论。无论真伪,他这两种言论的自相矛盾之处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按照他的理论,手镯、玉牌、串珠这三种器形都非严格意义上的独子,又何以栖身玉器中的前三甲呢?
记得当时我在喜马拉雅APP上录了一段名为“独子与一镯、二牌、三串珠的辩论”的音频,以正视听。有趣的是昨天又有位热心的“参友”给我发来了一篇宣传“一器二镯三玉牌”的文字。实话实说,我素知该平台边炒作边卖货的套路,单看其标题就知道这又是一篇毫无营养价值的水文,我也就没有打开看其中的内容,因为此间的最终目的不过是叫你花钱在他家购物就对了。
(一)和田玉谚语解密
可是今早刚好又有人向我咨询相关问题,这下参玉才有了专门行文对之加以论述的动力。其一,近年与之类似的民谚在收藏圈比比皆是,仅是观其词句就足以知道创作者的文化水平有限,有些连最基本的合辙押韵都做不到。其中有些显然出自一线劳动者的经验总结,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和田玉身上存在的普遍性规律,尽管拗口些,也还是有其价值的。
而另一些谚语则明显是为了营销炒作而由妄人杜撰出来的,像上面这两则,虽然具体的先后排名略有不同,也都被宣传者奉为和田玉收藏的不二法门,但到了实践之中便错漏百出。只会误导爱好者入他们事先挖好的坑,为该平台清空库存进自己的韭菜之力而已。
(二)两则谚语中的错漏之处
比如一枚周正的子刚牌与一只稍大些的笔洗或砚滴,无论新古,在玉质与雕工相差无几的前提下,明显是牌子的收藏价值与市场价格要更高一些。让玉牌屈居第三,又将器皿放在首位,这是否合适着实值得商榷。
况且熟悉和田玉的人都知道,一直以来这个领域都是将器皿件至于末流的,当然这也并不合理,参玉还曾数度发文为之鸣不平,但这就是长期以来行业的实际情况,我也难以力挽狂澜。分析到这里笔者突然开始怀疑这些宣传者的真实目的了。
谈到和田玉的手镯,其处境就更尴尬了,由于作为主力消费者的女同胞们肯定是喜欢翠色欲滴晶莹剔透的翡翠手镯更多一些,而高档翡翠手镯的成交价格更是动辄便要几千万起步,价格上亿也算不上什么奇迹。与之相比和田玉手镯,即使是品质再好,其实际的成交价格也多在几十万范围之内,目前有些眼力的消费者花上几万元在市场上捡个和田子玉手镯的漏也是有可能性的。
造成和田子玉手镯这种叫好不叫座的窘迫现状的原因在于其到了现实交易中还要受到圈口号的限制,能瞧得上的人还要有消费能力,同时还得刚好适合自己的手寸,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加之子玉又多多少少的略带些棉、绺、裂、沁这些瑕疵,面对它的刚好又是相对追求唯美的女性消费者,如此一来和田子玉手镯长期处在一种用料大、成本高、销售困难的库存一哥的地位也就不足为奇了。讲到这里参玉反而似乎是嗅到了捡漏的味道。
(三)相对客观的和田玉收藏器形排名
A、出于本心参玉并不太愿意人为地将和田玉由某一视角划分为三六九等,因为它在我的心目中是有生命的精灵,各有千秋难分伯仲。偏要以器形论英雄的话我倒认为当以礼器为首,注意笔者在这里所推崇的礼器绝非宵小们口中的器皿件,而是璧、琮、璜、圭、玦、璋、琥等器形,即使不是古物,这些形制因为凝聚了太多的文化与信仰,也当被列于首位。
与之同理,兴起于后世,专门用于贡养的和田子玉造像,因其尊贵的地位也可等同于礼器。一直以来参玉喜欢研究儒、释、道三家的理论,但却不愿选择一门沉迷皈依,也是由于我觉得大道相通,至少他们没有一个是教人作恶的,所以这些玉雕造像不分先后,都应放在崇高的位置上。
B、其次我们就应该重视世俗化的和田玉佩饰,之所以将它们放在第二位,主要还是因为其中有太多的礼器衍生品,例如刚卯、严卯、翁仲、系璧大多数随身佩戴的玉器都尚且遗存着辟邪挡煞、祈福迎祥的美好憧憬。
而由此派生出来的手把件、挂件、玉牌、手镯等物的玩赏价值虽高,却分明少了些许敬天畏命之气,其地位可以稍稍做些让步,这也是能够理解的。
C、其实我是不太愿意将和田玉文房用品等而下之的,原因很简单,自己喜欢。但它们的确不属于主流产品。例如子玉砚台,虽然名贵,但在“下墨”这一功能性问题上必然是比不上“端歙”等名砚的,这毕竟是人家的专业领域嘛。
而臂搁多以竹,笔洗等水器多用瓷铜,镇尺多用木与铜,笔架、笔筒材质多种多样。和田玉玉玺虽好,但造价太高,而且又因为质地过于坚硬,难以让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墨客以刀琢刻,所以要长期的让位于寿山、青田等印石。
可是真要论及雅致,又全然不考虑成本问题的话,我相信和田子玉定然是文房用具材料的不二之选。注意这里面就已经包含很多的“器”了。之所以我不认同民谚中的排名也是因为他们粗暴地将和田玉雕件划分为三类,这本身就不合理,除了器、镯、牌以外,和田玉还有太多的形制,而和田玉的器皿件又何止是瓶、炉、壶、尊可以囊括的呢?
D、陈设器、摆件、山子、器皿件这类玉器由于体型硕大,如果是由品质不错的新疆子玉琢制而成,其琢磨工艺又有一定水平的话那当然是价值不菲的。虽然贵,它们的处境也有其尴尬之处。一则这些东西少了前述造像的“信仰加成”,另一则它们在生活中又少了实用价值。
参玉没有入手太高档子玉器皿件的实力,仅是曾经几次打算购入小件些的茶壶、茶杯,可是设身处地的想想,要整日的用热水考验这些心头肉,我还真的是有点儿于心不忍。身为器皿,不能实用,又不可以抱着盘磨,仅能陈列欣赏,这是不是有点遗憾呢?与和田子玉小件比起来尚且少了太多的触摸快感,而触感可是和田子玉给咱们带来的最大乐趣啊!
将这种价格高,初看档次也不低,拥有后又难以产生亲近感的和田玉器皿件,用篡改民谚的方法推上神坛。不得不叫人怀疑炒作者的用心何在。为了佐证参玉的言论我将去年录制的音频链接发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大家可以听听看。同时以雕刻摆件、器皿件见长的扬州玉器行业近年的衰落,与其行业地位被苏州上海的反超,不也是从另一个侧面佐证了参玉的观点吗?
与其被毫无典籍依据,完全出自行业“王婆”信口捏造的所谓谚语洗脑,而虔诚的交上自己的那份智商税,参玉倒认为同好们不如多读些相关的专业著作,清醒审慎地购入自己喜欢的玉件。管它是“器”、是“镯”、还是“牌”?东西好才是真的好,英雄又何必一定要问其出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