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基本可以断定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在汉帝国没有打通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前,羌中道虽然环境恶劣,但它基本是畅通的。张骞选择这条路的原因是,他归来时并不知道匈奴人已经控制了这条路,也就是说,在他从长安出发的时候,匈奴人的势力还没有达到这一区域。大夏是中亚和南亚次大陆西北部的古国名,不难看出,在匈奴人介入之前,羌人应该是确保持了羌中道与中亚的通联。
一、芜青与《诗经》
我们先进介绍一种植物——芜青,二年生草本,高达厘米;块根肉质,球形、扁圆形或长圆形,外皮白色、黄色或红色,根肉质白色或黄色,无辣味;茎直立,有分枝,下部稍有毛,上部无毛。原分布于欧洲地区,芜青块根可熟食或用来泡酸菜,或作饲料。高寒山区用以代粮。
在向中国的传播路线中,芜青由地中海沿岸及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然后进入中国新疆、青海等地,并得到了吐谷浑人的大量种植,以至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它出自“西番吐谷浑”。但是,这种说法显然是有问题的,因为《诗经》就写到了芜青: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译文为:和熙东风轻轻吹,阴云到来雨凄凄。同心协力苦相处,不该动辄就发怒。采摘蔓菁和萝卜,怎能抛弃其根部。相约誓言不能忘,与你相伴直到死。这里说的蔓菁就是芜青,富含维生素,叶酸和钙。维吾尔语称其为“恰麻古”,有药用与食用的双重功效,深受新疆各民族人民欢迎。
《诗经》是我国最早诗歌总集,相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成书大概在春秋战国期间,并且不断收录、添加、整理、剔除。起初叫做《诗》,由于收录了首诗,所以也被称为《诗三百》,之所以改称《诗经》,是由于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
不管怎么说,《诗经》距现在至少有年历史都应该是被肯定下来的,而芜青能走入《诗经》,分明在告诉人们这样一个史实与事实,即:至少在年前,中国就有一条通往中亚以远的“国际大道”。
二、喇家遗址与和田玉
通过上面的文字,已大约能“感觉”出年前中国那条“国际大道”的走向了。接下来,我们说一个遗址——喇家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喇家村,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大型聚落遗址,被称为“东方庞贝”。
喇家遗址距今约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唯一一处大型史前灾难遗址。吉林大学古DNA实验室通过检测分析,显示喇家古代人群与现代汉族人群及藏缅语系人群均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我们要说的是,在这个遗址里出土了很多的玉器,“黄河磬王”、玉璧、玉环、大玉刀、玉斧、玉锛等玉器,还有一些半成品和玉料,来源除附近的玉矿外,更有来自遥远的祁连玉、昆仑玉、和田羊脂玉等。考古学家通过这些玉器、玉料判定——丝绸之路的商贸活动早在年前就已经很发达了。
在这些玉器、玉料里,已不难看出由今青海河湟地区至新疆和田地区的一条路了。这条路实际上相当于今天的国道,即起点为青海西宁、终点为新疆喀什的国道:(青海)西宁—湟源—海晏—刚察—天骏—乌兰—德令哈—(新疆)且末—民丰—于田—策勒—洛浦—和田—墨玉—皮山—叶城—泽普—莎车—英吉沙—疏勒—喀什。
如果从喀什再向西,就可以过帕米尔高原到达中亚及其以远地方,而从河湟地区的西宁向南可至川西北、大西南,向北可达甘肃河西走廊、蒙古高原,向东可达宁夏、河套地区,向东南方向可至今天水、西安以及祖国内地。喇家遗址的玉就这样在年前,有力地说明了中国那条通往中亚以远的“国际大道”的存在,而且,祁连玉、昆仑玉的出现也印证了这条路与西部大山的相伴以及艰险。
三、张骞与羌中道
说这条“国际大道”的时候,依然离不开一个人——张骞。西汉建元二年(前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由大汉帝都长安出发,甘父做向导,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其后,张骞被誉为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从公元前年出发,至公元前年归汉,张骞共历13年。回来的时候,为避开匈奴势力,张骞改变了行军路线,走塔里木盆地南部,昆仑山北麓的“南道”,从莎车,经于阗(今和田)、鄯善(今若羌),通过青海羌人地区后归汉。但出乎意料,羌人也已沦为匈奴的附庸,张骞等人再次被匈奴骑兵所俘,又扣留了一年多。
羌中道,汉代因地属羌人,故名。以鲜水海(今青海湖)为中心,东至陇西(治今甘肃临洮南),称河湟道;西至鄯善(治今新疆若羌),称婼羌道。其大致走向应同于今国道。张骞是在经婼羌至鲜水海(不一定就是青海湖,可以理解为青海湖及诸水域)时,再次被匈奴所俘的。这就是说,张骞并没有走完羌中道,但他毕竟还是走了,因此,他在给汉武帝的“考查报告”里这样说:“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意思是羌中道道路虽然通畅,但是路途非常危险,环境很恶劣。
所以,基本可以断定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在汉帝国没有打通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前,羌中道虽然环境恶劣,但它基本是畅通的。张骞选择这条路的原因是,他归来时并不知道匈奴人已经控制了这条路,也就是说,在他从长安出发的时候,匈奴人的势力还没有达到这一区域。大夏是中亚和南亚次大陆西北部的古国名,不难看出,在匈奴人介入之前,羌人应该是确保持了羌中道与中亚的通联。
四、芜青与道路供给保障
汉代开通了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后,羌中道明显地衰落了下去。这中间有个人尽皆知的原因,即是河西走廊能够保证商旅所需的水源问题,另外,在每融百里左右便有一个小城市,能够保证商旅供给。这就像我们今天高速路上的服务区一样,所以,才有了河西走廊丝绸之路的繁荣。受其影响,羌中道还有了一条分支即是由西宁经大通县、门源县过祁连山扁都口至河西走廊张掖的民乐县,直抵敦煌、至新疆,这条路现在已经有高铁了,都是地理与气候环境以及服务吸引力的体现。
很明显地,道路艰险、气候恶劣的羌中道是很难具备河西走廊的优势的,但是什么让它能够维持并且畅通呢?这就不能不说前面说到的芜青,因为含有大量的水分,商旅们可以带着它解决水源的问题,也就起了供给的作用。这不仅让后来的吐谷浑成为当时我国最大的蔓菁种植产地,也让吐谷浑凭借着古道的贸易优势,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形成了与吐蕃、大唐鼎足之势。
问题也是从这儿来的,即是汉唐帝国开辟和维护了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段条件好、有保障,为什么羌中道没有被弃用呢?这是因为青海境内有盐,有非常著名的茶卡盐湖。“茶卡”是藏语,意即盐池,茶卡盐湖位于青海省乌兰县境内,是柴达木盆地四大盐湖中最小的一个,也是开发最早的一个。茶卡盐极易开采,人们只需要揭开十几厘米的盐盖,就可以从下面捞取天然的结晶盐。
盐是人体的第二种粮食,人吃不上盐就走不动路、干不动活,对于国家来说,它既是经济的也是军事的,常被和铁联系在一起。盐铁专卖亦称“盐铁官营”,因为盐和铁都是重要的战略物资,百姓不吃盐就会四肢疲软无力无法从事生产劳动,士兵不吃盐就没有什么战斗力了。所以,产盐的青海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了,而羌中道即使在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不被阻隔或中断的情况下,依然活跃的原因也正在这里。
道路的形成除了地理与气候和因素,还有历史的积累,今天,人们将羌中道作为丝绸之路的一部分来研究,对于探索丝绸之路的早期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芜青保证了年前,中国通往中亚以远“国际大道”的供给,而盐在古代是羌中道一直畅通的理由,植物与矿藏背后隐藏的贸易与文化,更是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