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和田玉老玩家都有这样的感觉,现在的玉雕好像变得越来越“简单”。
那些复杂繁琐的技法似乎已经过时,更多的则是一些线条的、写意的构图。
出现这样的情况是玉雕师在“偷懒”?还是因为传统的精工已经没人会了呢?
和田玉雕刻都经历过哪些风格变化?
最早的和田玉雕刻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大多以图腾和宗教形式出现。直到战汉时期,才出现了祭祀与装饰作用的玉雕藏品。
战汉玉雕简约大气,纹饰的运用十分丰富。最熟悉的汉八刀虽然并不止八刀,但却是以简化繁的代表手法。
盛唐时期玉雕技术进一步发展,由于大唐以开放的态度欢迎各方来朝,长安的工匠也因此吸收了更多的地方特色。
比如气势恢宏、形态圆润的唐马,既有唐风的丰腴饱满,也有着浓烈的异域风情。
宋朝之后,玉雕风格逐渐转向婉约细腻。直到明清两朝,技法的复杂性与精细度达到极点。
宏大又精致的镂雕、透雕、掏膛玉花瓶与玉香炉大量出现,像陆子冈这样的宫廷工匠竞相炫技,将和田玉雕的工艺水平推到极致。
民国时期战乱不断,工匠技师四散流离,玉雕艺术经历了一个明显的低潮。
直到建国之后,以“四怪一魔”为代表的国宝级大师,将传统御用玉雕与现代工艺技法相结合,重新支撑起玉雕行业,也让和田玉重获新生。
而真正让玉雕工艺化繁为简,以写意飘逸代替精工细做的,其实还就是在苏工技法飞速发展的近二十年。
俏色巧雕,借形用皮的雕刻手法,极大地发挥了和田玉原石的特点,却也对设计者的匠心巧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什么现在市场上的和田玉藏品,雕刻风格大部分都是以简为主?
首先,籽料的特质。
追捧籽料是这些年和田玉市场的主要特点,而苏工则是发挥籽料特质的最佳选择。
苏工最讲究的就是原皮原色、原籽原形,用最简单的图案表达深刻的含义是它的拿手好戏。
其次,审美的转变。
现代人的审美越来越倾向于大道至简,繁琐复杂的构图虽然可以做得很精妙,却很容易失去了本心、本味。
倒是一些简单的、经典的、纹饰化的设计,显得直抒胸臆,让人百看不厌。
同时,原石的暴涨。
和田玉市场有一个怪现象,就是“面包卖不过面粉”。很多雕件的价格,甚至无法与原石相提并论。
这当然也会让很多雕刻师更加惜“籽”如金,尽量减少对原籽完整度的破坏,保留更多未来的可能性。
最后,保真的需要。
谈起和田玉市场就绕不开造假,很多藏品为了自证身份,会努力保留原石的特点,让玩家能够看清分清。
这种需求之下,“伤筋动骨”的镂雕、透雕自然不太适合,浮雕、圆雕这样的“简装”风格自然就成了首选。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玉雕风格是简约大气而不是简单应付,构图的留白也绝不代表空洞无物。
用最少的线条表达出最深的寓意,才是和田玉雕艺术的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