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文化的变迁,大概经历了如下的一些过程。
在两汉时期,社会稳定、国力强盛,玉文化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从王公贵族到官宦人家,甚至是绅士富商等阶层,都拥有丰富多样、数量众多、精湛加工工艺的玉制品。这个时期涌现出了许多精美的作品,代表了当时最高水平的艺术成就。汉代玉器继承了战国时期玉器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变化和发展。然而,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南北分裂、动荡不安、战乱频发的大环境下,整个社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和限制。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玉器的发展同样受到了抑制。在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因此出现了许多用于佛教方面的玉器,主要是各种佛像。现在,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一时期流传下来的玉雕佛像或引进的玉佛。民间常用曲阳白石和黄花石制作“玉佛”供养。在隋唐时期,国家强盛,经济发达,国富民强。此时,东西方之间有着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外来文化进入中国,给中国人带来了许多新鲜的事物和观念。这些影响也反映在玉文化的发展上,波斯文化的影响下,隋唐玉器上出现了一些新的造型和图案。佛教题材玉器有飞天,肖生玉有立人、双鹿、寿带、凤等,都受到当代绘画与雕塑艺术的影响。玉器加工技艺已经日臻成熟,砣法简练遒劲,将形象的精神和气韵突显出来,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其中,立体肖像的肌肉转折处理非常自然得体,效果十分出色。然而,在晚唐及至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再度出现分裂,战乱不断,社会经济严重萧条,玉文化也受到了巨大影响。因此,现今能够出土的明确为五代十国时期的玉器十分稀少。宋代是手工业和工商业空前发展的时代,国富民强,文化发达。在这个时期,玉器正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转折阶段。两宋玉器继承了两宋画风,通常采用复杂多层次的画面构图,形神兼备,具有浓厚的绘画趣味。这标志着唐代玉器偏重工艺性和雕塑性向宋代玉器偏重绘画性和艺术性的转变。此时,皇家用玉品种丰富多样,佩饰类有玉束带、玉佩,用具有玉辂、玉磬,礼器有玉圭、玉册等等。
此时期的玉器特点是:玉质纯净如凝脂,构图复杂多样,情节曲折生动,砣碾线条流畅有力,空灵透彻,形神兼备。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玉文化的第二个高峰期。
元代社会由游牧民族主政,对中华本土文化施加了极大的压制。因此,尽管元代玉器保持了宋代的造诣和风格,但却未能继续发扬光大,反而出现了回落,其艺术性和加工工艺都显得较为粗糙。除了将玉材用于碾琢礼制之外,元代还广泛地将玉材用于建筑和家具等领域,玉器的应用范围因此扩大,数量也有所增加。明代社会的特点是国家经常发生内乱和外患,但承袭了两宋特别是南宋以来商业贸易的飞速发展,明代的商业非常繁荣,民间也因此变得富裕。明代玉器的发展变化也与社会的变化相关联。总体上看,明代玉器逐渐脱离了五代两宋玉器形神兼备的艺术传统,形成了以追求精雕细琢和装饰美为主的艺术风格。明代皇家所用的玉器都是由御用监制造的,而民间则盛行着观赏、赏玩玉器的风气,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大城市中,人们开设了许多玉器店铺,其中以苏州的碾玉中心最为著名。同时,为适应古玉器的收藏和玩赏需求,古玩商们大量制造了古色古香的伪赝古玉器。到了清代,玉文化迎来了新的高峰,这得益于两位玉器行业的大咖:玉痴皇帝乾隆和翡翠爱好者慈禧太后的特别推动。在这个时期,玉石作品的雕工更加复杂、精美,许多经典之作流传至今。最为惊艳的当属乾隆花费巨资打造的玉器。经过精心设计和雕刻,大禹治水图成为了史上最大的玉山子之一,堪称空前绝后的佳作。整个玉山子由一整块和田玉雕刻而成,重达5吨以上,原料来自新疆和田密勒塔山。由于其重量过于庞大,光是运输到北京就花费了三年时间。玉料抵达北京后,乾隆皇帝选用内府藏宋人《大禹治水图》画轴为蓝本,由清宫造办处制作大禹治水纸样,随后画匠贾全在大块玉石上进行临摹,再制成木样,与玉料一同经水路运往扬州,最终由两淮盐政所辖的扬州工匠完成了雕刻。在乾隆盛世,完成这样宏大的工程和丰功伟绩,实属不易。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名人对玉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那就是慈禧。她推动了缅甸翡翠这一外来玉石进入华人视野,并在玉文化中逐步升至至王者地位。慈禧对翡翠的热爱可谓是无以复加,她不仅在衣食住行中都不遗余力地追寻翡翠的接触,而且她的珍藏,包括翡翠簪子、翡翠扳指、翡翠西瓜、翡翠白菜等等,无不成为永恒的经典代表。然而,到了清晚期、民国以及解放初期,由于战乱和经济发展滞后的影响,玉文化基本停滞不前,很多从事玉器加工的老牌店铺转行或外流,整个行业都极其萧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逐渐复苏,人们开始重新追求玉石珠宝的审美价值。随着盛世兴起,各类玉石,尤其是翡翠,受众越来越广,导致其价格不断攀升,直至年左右达到顶峰。
#缅甸原石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