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各路农民起义军揭竿而起。其中刘邦率领的汉军最先攻入了咸阳,并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项羽,于公元前年建立了西汉王朝,并定都长安。
西汉经过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进入了强盛期,在政治、经济方面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改国号“新”,不久便被刘秀(西汉宗室后代)以中兴汉室为旗号推翻政权,建立了东汉,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汉朝历经四百余年,在各方面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汉代大力地推崇儒家思想,使儒家“以玉比德”的思想得到了生根,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认可,尤其受到皇室宗亲的欢迎,皇宫上下无人不佩玉,无人不崇玉,成了专制统治阶级不可或缺的器物。这一时期产出的玉器,不光在数量上,在精美程度上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成了玉器史上名副其实的高峰时期。
公元前年,西汉军队打通了通往西域的河西走廊,而后又联络乌孙人击溃了匈奴人在天山南北的统治,把西域之国纳入西汉王朝的统治之下。西汉王朝同时也控制了昆仑山脉的玉料,使其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原,供宫廷玉作选用。和田玉成了主流玉器,虽然地方玉仍在使用,但和田玉的地位得到了认可。
汉代玉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摒弃,有所创新,有所调整,由于思想信仰上的改变,在玉器上也进行了一次大的调整。礼仪玉较以往衰败了下来,丧葬玉却得到了进一步完善,装饰玉在很大程度上进行了调整,实用陈设玉器及艺术品大量的增加。不论是何种用途的玉器更为集中地掌握在皇族之间,更加显示了玉器所代表的身份和尊贵。
据《周礼》中记载璧、琮、圭、璋、琥、璜六器,仅存壁、圭、璜三类,从出土实物记录来看并不是当时所做的玉,而是前代遗留的旧玉,所以并不算作是汉代玉器。玉圭数量不多,多见素面玉圭,所饰纹样者,多是由玉璧等扁平玉器改琢而成,可用于祭祀。除少数玉璜单独做礼仪玉外,更多的玉璜成为玉组佩的重要构件。实际上,汉代真正的礼仪用玉只有玉璧一种。
玉璧在汉代时期除做礼仪用外,也用作丧葬,常镶嵌或悬挂在棺木外表,是丧礼的重要用玉。
装饰玉在汉代的变化是十分明显的,其特点是东周时期广为流行的铿锵有声的豪华型玉组佩开始衰弱,趋向简单,西汉中期以后基本不流行,取而代之的是生动活泼的小型单件玉佩,这也是西汉社会务实态度的一种表现。因为小型玉佩既省工省料省费用,使用、携带也更为方便,而且同样能达到点缀装饰的效果。
汉代装饰玉可分为佩挂装饰玉和器物装饰玉两大类,并且出现了一批新式玉器,有玉舞人、心形玉佩、细长尖角状玉、镂雕玉环、玉贝币、玉扈、玉盒、玉印章、玉锉形器、盏、樽、玺……
汉代玉印比较流行,都是刻有文字,无论是隶书还是篆书,大多方起方收,一气呵成,且转折自然,方中富圆。千百年来对后人的影响深远,清代印坛名师奚冈曾说:“印之宗汉也,如诗之宗唐,字之宗晋。”事实上,汉印在形制与钮式上的多样,即字体的雕琢,章法的变化等方面已成为宗师,被历代雕刻家公认为唯一的法门和楷模。
如上图心形佩采用镂空透雕技术,这一时期透雕、镂空技艺大放异彩,运用到各种玉器,如剑饰、玉铺首、玉璧、玉环等等。不仅如此还在螭虎、螭龙等艺术的表现中展现出了一种独具风格特征,特别是那昂首挺胸、大幅度地扭动躯体的组合造型,明显地表现出一种刚健遒劲、勇往直前的气势和力度。
玉舞人在战国时期已出现,有双连体玉舞人和单体玉舞人。西汉玉舞人一般都着长袖衣,一袖高扬至头上,另一袖下垂,或者横置腰际,长裙曳地,细腰束带,是西汉“翘袖折腰”舞的生动写照。由早期玉糅演变而来的心形玉佩,也是西汉时期重要的装饰玉,玲珑剔透,造型优美,形式较多。
西汉流行心形玉佩,是当时崇武风尚的一种反映。还出现了许多反映平常生活的题材,以玉雕牛、羊、鸟、龟、猪、熊等为最常见,开始走向写实,并一反平面雕刻,代之以立体圆雕。典型的如卧牛,丝丝入扣地刻画出牛儿辛勤劳作后疲倦慵懒的神态。这种自然主义的写实表现手法,特征化的传神刻画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另外,尤能体现汉代玉器特色和工艺水平的是各种陈设玉器,其雕琢精湛,构图丰富,纹饰华丽却不落俗套,整体形象充满灵动的态势,充分显示了汉代雄浑豪放的历史风貌。一些高浮雕的陈设玉器,玉质大都极好,更是精益求精优美华贵,在中国的玉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作为装饰玉器类型的玉蝉、冈卯、司南佩、翁仲等都是当时的典型器物。这些发现,对汉代礼仪制度和封建集权制度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玉蝉寓意最为特别,汉代人视死如视生,认为人死后仍然像蝉一样蜕化再生,于是蝉便有了几种特殊的用途,有含在死者口中入藏的为玲蝉意味着不能空口而去,有冠在帽子上的为冠蝉,有佩戴在身上的为佩蝉。
如上图玉蝉便是汉八刀所成,当很多人还不知道何为汉玉之时,就已经知道汉八刀这个名词了。而且不少人误解为汉八刀的八是指一个数字,也就是用八次用刀所成的纹饰玉器,其实汉八刀是一个八字形,斜着用刀而成的技法,由于此技法犀利潇洒,弯转自如一气呵成,一直为爱玉者所赞赏,成为鉴定汉玉不可少的重要依据。
汉代翁仲汉代翁仲。翁仲传说是匈奴的祭天神像,大约在秦汉时代就被汉人引入关内,当作宫殿的装饰物,后又用石头雕成翁仲象,守护坟墓,所谓“稼间石人曰翁仲”。今天我们看到的古代陵墓前的石人石马,其石人就叫翁仲。
汉代人们普遍认为人死之后在地下还要重生,而玉作为一种特殊的具有灵性的器物,被当时的人们用来做守住灵魂尸体不腐之用,等待回魂重生在阴间继续享受荣华富贵的梦想。不仅将生前使用的玉器大量用于陪葬,而且丧葬玉相互配套,使汉代成为中国历史上丧葬玉最为完备的时期。
汉代丧葬玉有保护尸体的玉衣,使人的精气不外泄的九窍玉,还有不使死者空手而去的玉握,不使死者空口而去的“玉玲蝉”,不再看到人世间的“玉覆面”。汉时期的玉面罩或称玉覆面多出土于贵族墓葬,用数十块旧玉编缀成人的五官形象,覆盖于人面。
玉衣是丧葬玉的最高形式,只有高级官吏及皇戚人员才能享用,分金缕、银缕、铜缕、丝缕玉衣四类,一般都是由朝廷特赐。除玉衣外,还有“九窍玉”。目前所见成套的“九窍玉”,只出土于级别较高的墓葬中。如河北省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出土成套“九窍玉”,有耳塞、鼻塞、口塞、肛门塞、眼盖和生殖器套共九件,其完善齐全程度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而刘胜的男性生殖器玉套,是用良渚文化玉琮改制的,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平民百姓只能用零星的丧葬玉,简陋者仅用耳塞、鼻塞,富裕者则用口含玉蝉、手握玉猪。玉蝉、玉猪在东汉时期仍流行,但两者的形态特征已有所不同。
汉代玉器的加工技艺是取东周玉器的技艺之长,推陈出新,从造型、装饰及加工雕琢技艺方面达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
造型上,变对称为均衡。即采用使造型或装饰上下左右相对于平衡而不是完全对称的手法,使作品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尤其是曲线“S”形玉雕作品大量增加。此外,作品更体现出立体感。
西汉的出廓装饰也更趋成熟,尤其是玉拱璧的出廓装饰,既方便佩戴,又摆脱呆板,有动态之美。
东汉虽然经历了战争的洗礼,但在玉器的制作方面却更加精致,在刚卯、玉璧等佩饰或陈设玉雕艺术品上出现了吉语文字,流行的吉语有“宜子孙”等祝福吉语,或是辟邪咒语。形式有浮雕和透雕两种。东汉玉器上的吉语文字笔画,采用细阴线来进一步刻描,使玉器本身更加醒目。镂空技术进一步提高,细部加工更加精细,细阴线雕刻工艺更加成熟。
但汉代葬玉有时碾制得比较粗糙,这可能跟当时人死后急于下葬有很大的关系。一些地方的汉代玉器在打磨上,更加精湛堪称一绝。玉器打磨得光滑如镜,抛光技艺一丝不苟,尤其是玉熊、玉蝉、玉猪等一些动物玉雕的抛光更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呈现出玻璃光泽。除明代玉器外,只有汉代的玉器打磨是玻璃光泽,也偶见战国玉器的玻璃光泽。如下图:
明代和汉代玉器在器形、工艺上是较容易区别的。还有就是汉代玉器的阴刻线在拐弯时,大都会出现划出线外的痕迹,有时一砣子紧挨着一砣子。汉玉隐起处也常有细如毫发的阴线雕饰,有如古画上的游丝描一般刚劲有力,以弥补其立体感不强的弱点。这是汉玉技法上的一个特点,对后世玉器有着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