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身边的一些朋友聊天,聊到和田玉,他们都表示很喜欢玉,也知道玉是非常好的东西。但问他们会不会买玉,几乎没有人直接肯定的回答想买。
至于原因,除了常规的一些说法,比如玉很贵买不起,害怕买到假的,或者买亏了这些普遍的答案之外,更多的回答是这样的:
“现在那些玉雕,很多都太老气了,感觉都是给中老年人玩的。你看看现在有哪有年轻人玩玉的,都是一些四五十岁的人,喝茶聊天的时候,拿在手里搓一搓。我可学不来,天天上班对着电脑,隔三差五还要加个班,跟他们可比不了。”
“我早就想买块玉,每次去商场或者看到卖玉的地方就去看,结果从来就没看见过一件有感觉的。也不是说雕的不好、不精致,就是感觉那东西咋看都像是收藏用的,没法戴在身上。”
观音挂坠
“我脖子里这个观音戴了好几年了,不过一般都戴在里边。说实话,我觉得这东西挺丑的,如果不是因为是我爸给买的,早就不想戴了。不过,感觉现在应该也能值些钱。”
“我老公有个朋友就是卖玉的,又一次去他店里玩。当时想着,在熟人手里买玉至少不会买个假的,而且还能便宜不少。然后,就去挑了一件挂坠。当时感觉还挺满意的,结果买回来后发现跟自己的衣服都不搭,现在还扔在家里呢。”
……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同感,至少在笔者看来,当前玉雕市场上的玉雕消费品的确没有考虑到年轻人的消费需求和审美变化。
因为就玉雕这个行业本身来说,它其实是非常传统的。
喜上眉梢把件
首先,很多玉雕的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都很老套,沿用的是“工必有意,意必吉祥”这样一种思维。但是类似“喜上眉梢”“年年有余”“弥勒佛”“关公”这样的玉雕作品,除了吉祥寓意之外,它们明显缺乏时尚感,完全体现不出年轻人的朝气与活力。
其次,玉雕行业的很多创作者多是师父带徒弟的传统培养模式,基本就是师父怎么做,徒弟怎么学。包括当前的很多知名的玉雕大师在内,他们都是从十几岁就开始做学徒,所学的文化知识十分有限,几乎很难突破师父所传授的对玉雕的认知,难以跳出传统玉雕设计的思维模式,更不用说照顾到当下人的审美变化趋势。
这是要专做观音吗?
而且据笔者所知,一些工作室中还存在这样的现象,为了多出活多赚钱,每个徒弟只负责一个题材类型的雕刻,擅长雕鱼的只负责雕鱼,牡丹做的好的只雕牡丹。这种类型化的分工,将年轻的玉雕艺人转变成了一个工作室机器上的螺丝钉,极大的限制了年轻人创作内容的丰富性和思维的活跃性。
当然,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很多媒体在宣传时喜欢把重点放在天价籽料、大师藏品上。这种做法只能增加了人们玉雕价格昂贵的印象,推高了大师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当下玉雕市场上,知名的年玉雕大师多在40岁以上,他们的作品即便可以超越传统,却也无法跟上当下年轻人的审美需求。同时,他们那些动辄几万,十几万的作品,也不是广大年轻人所能消费得起的。
可以说,和田玉的消费是一群中老年玉雕大师和一群有钱有闲的中老年买家之间的狂欢。年轻人则因为审美趣味和价格原因,被排斥在和田玉消费的门外。
文章所用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私信要求删除。
以上就是今天的推送,感谢您的阅读。
本文系个人原创作品,作者艺刻树,欢迎转载,但请注明作者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