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王桂波)“玉雕作为艺术品,首先是文化的载体,所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便成了一件优秀玉雕作品的灵魂。少读红楼梦,不知人间冷暖,只惜三春尽去,叹人间风月情。当经历过人生的跌宕起伏、离合悲欢之后,再读红楼,方悟其中,感人生百态,人情冷暖,命运无常。也许命运里的某些东西,一定要等到了生命的某些阶段,你的生活阅历和人生历练都足够丰富的时候,才能了解和懂得。”中国著名和田玉收藏大师段剑利告诉记者。
记得鲁迅先生曾说过,一部《红楼梦》,道学家,看到了淫;经学家,看到了易;才子佳人看到了缠绵;革命家看到了排满;流言家,看到了宫闱秘事。在《红楼梦》里,我却看到了生命的完美与感动,从潇湘馆的斑斑竹影到蘅芜苑的芳草萋萋;从秋爽斋的雨打芭蕉到怡红院的小鬟娇笑;忘不掉“寒塘渡鹤影”,品不尽的“冷月葬花魂”,叹大观园之花柳繁华,更感金陵十二女子之命运多舛……
有人说,人的一生,不到最后的终结,永远不知道它的结局。但记者却恰恰认为生命里最精彩的部分不在它的结局,更无关物质,无关利益,而在于把握生命的每一个当下,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串联起来的便是一个完美人生。假如给一个人很丰厚的物质财富,他是否能活出个样子来?真不一定,相反,一个没有多少钱的人,照样可以生活得很有趣,这个“有趣”我认为恰恰是生命里最精彩的部分。记得台湾的蒋勋老师说过,把《红楼梦》当一部佛经来读,你会发现处处都是慈悲,都是觉悟。
在记者看来,如果说慈悲是大爱的话,觉悟就如同楔引,相辅相行。人世间的权利、财富乃至情爱,当人们执迷其中时,往往觉得眼前的一切都是美好且真实的,可到了生命的某一瞬间才发现,曾经的一切都是虚无。我们常常在世间的“有无”与“真假”里转来转去,不知道我们的人生到底要什么,什么才是生命里最重要的?不懂珍惜当下已经拥有的幸福,反倒去追逐一些与我们生命本体无关的东西……
《红楼梦》读久了,会发现自己也活在红楼梦中,有时候是黛玉,喜欢孤独;有时候是宝钗,在意现实的成功;有时候是史湘云,直率天真,不拘小节,甚至在心里也曾住着一个妙玉,十二金钗,也许并不是十二个角色,它好像是我们自己十二种不同阶段的心境。记得第一次读《红楼梦》,感觉“心比天高,身为下贱”像是在说自己。婚后,也曾感慨:“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而如今,再读红楼,不禁赞叹:好一个“精华欲掩料应难”!意思是说,只要你足够有才华,是没有什么可以遮掩得住的,我们从书中竟读到了励志。
还有人说:《红楼梦》是一部眷恋青春的书。记者认为,这个“青春”不是指年龄,而是心境。记得宝玉曾说过:“女孩未出嫁时,是一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了光彩宝色,是颗死珠子了;再老了,变得更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分明是一个人,竟变成三样来?”的确,很多人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失去“光彩”变成鱼眼睛了。这个“光彩”是什么?是一个生命想活出精彩自己的那种渴望!跟生理年龄无关,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这三种状态可能都会存在,有时候会发亮,有时候就是鱼眼睛。多么希望,无论我们到了哪个年龄,都能让我们的生命保持鲜活,让生命深处的那颗宝珠始终发出耀眼的光芒!
《红楼梦》多次读,回到现实中,看到身边的亲人朋友,原来也都在其中。每个人都背负着自己的宿命,走向自己的命运,或许我们会有一种真正的同情,但不会再随便说:喜欢什么人,不喜欢什么人。看到繁华人世间,芸芸众生,似乎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都像自然界中的一朵花,没有比较,只有欣赏,只有欢喜与赞叹!
本文中的玉石精品为中国著名和田玉鉴赏大家段剑利老师所收藏的“金陵十二钗”,谨以此作献给一直以来关心玉缘会所发展的新老朋友,以及社会各界所有爱好《红楼梦》的同仁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