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期,人们就开始雕琢玉器用来祭祀,但制造这些玉器的原石并非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出产于新疆的和田玉原石。
以距今~年左右的红山文化为例,红山文化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辽河流域,在这里的牛河梁遗址中发掘出了女神庙、大型祭坛和高级墓葬群,出土了玉环、玉璧、玉猪、玉龙、玉龟等众多祭祀用的玉器。这些玉器多是就地取材,以岫岩透闪石玉和岫岩蛇纹石玉为主,硬度并没有新疆和田玉那么高。
红山文化玉勾云形器现藏故宫博物院
长江流域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同样是就近取材于宜溧山、天目山和宁镇山一带,玉器所用材质结构较松散,虽然容易雕刻却不容易保存,与和田玉耐久的特点相去甚远。
对于和田玉,狭义上来讲出产自新疆玉龙喀什河一带的才能被定义为和田玉(这种说法存在争议),广义上来讲透闪石成分占95%以上的石头都可以命名为和田玉。如果从产地和成分来论,新疆和田玉究竟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原的呢?
良渚文化玉琮现藏国家博物馆
和田玉因产于横贯新疆、西藏间的昆仑山,因而古时也被称作昆山之玉。先秦时期,就有关于玉出昆仑的神话传说。传闻周朝天子周穆王为彰显天子威仪,亲征四方,因为功绩之高被准入当时视为神仙居所的昆仑山,得到了西王母的召见和款待。分别之时,西王母为周穆王在昆山取玉相送,穆王得以载玉万车而归。
神话不是真的,却可能是披着神话外衣的真实事件,抛去神话故事中故意夸大的内容,很可能是周穆王在远征中,和一西戎母系氏族部落产生了交集。而和田玉在中原和不同部落文化的交流中,经过漫漫征途流入了中原地带。
神话始终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故事,而真正让人感知到和田玉进入中原、且有证可依的其实是从商朝妇好墓被发现开始的。妇好是商朝天子武丁的后妃,在政治和军事上有着非凡的才能,时常需要带兵远行、征战各方。妇好离世后,葬礼以王朝最高规格置办,陪葬品十分丰厚。
在妇好墓出土的多件玉器中,有相当一部分玉器通过成分检测,发现与和田玉是一样的,就算不是产自和田玉当地,但也应该是昆仑山附近的,这也就把中原使用和田玉的记录再向前推进了千年。
商代玉马出土自妇好墓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无论是新石器时代还是先秦时期,和田玉的数量相较于汉朝之后的朝代还是比较少的。真正打通和田玉进中之路的,其实是从张骞出使西域、陆上丝绸之路开始的。
汉武帝时,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以丝绸贸易为媒介,为中原引进了各种水果、蔬菜、珍稀动物、皮货、药材、香料、珠宝首饰等。
更重要的是,张骞背后的汉朝铁军扫平了西北路上的障碍,使大量中原人士得以畅通无阻地进行对外贸易。在这一时期,我们也不再是单一的玉石贸易购买者,而是直接参与到了开采、运输、贸易的全过程。
和田玉作为最重要的玉种,在中原玉文化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因此在流行厚葬的汉代墓中,经常能发现和田玉的身影。
汉龙纹玉璧现藏国家博物馆
这条丝绸之路,也是玉石之路,延续使用了两千多年直到清朝时期,封建集权达到顶峰,官方垄断了玉石开采。至此,我们也就从和田玉的捡漏者彻底变成了拥有者。
参考资料:《玉道玉之史》九州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