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宇茫茫八万里,大地恢恢五千年,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华民族的玉文化史,底蕴丰厚,源远流长。历朝历代上至宫廷的达官贤贵,下至勤劳朴实的黎民百姓,爱玉、戴玉、玩玉、藏玉,形成了光荣传统美德。明代的万历皇帝皇冠上镶嵌的珠宝,光彩夺目,耀眼生辉。因盖世无双,早已被故宫珍藏。朝庭里贵妃、娘娘都是凤冠霞佩,碧簪、玉坠、玉戒、玉环等……数不胜数。
中国有上万年的玉文化历史,沉淀了丰厚的玉文化内涵。在古代玉器是以权贵、财富、地位等象征物的面目而出现。进入现代社会,蒙在玉器上的神秘面纱已经揭去,还给世人的是它的美丽、温情、尊贵和奇妙,一个人如果拥有一件或多件的靓丽玉器,那么,他就是人生非凡品位的体现。
新石器时代,祖先们开始学会采用自然的石块,经过打磨,制造出简陋的工具。就是人类在采用石头制造工具的时候,发现了“石之美者”——玉。玉的色彩美和质地美、光泽美以及稀有、贵重,刺激了人类祖先的感观,使人类产生了对玉“美”的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创造的发展,玉器从石器的制造中分离出来,渐渐成为一种无价之宝。在云南省大理市繁华的街道旁立有一块不起眼的石碑上边有几行字,引起我的注目。上写:“自黎明至夜幕低垂,马蹄声不绝于耳,这是对茶马古道”兴隆时期的描绘,而就是茶马古道上发现了翠玉的传说。相传古道上的马帮,黎明前起运,天还不是大亮,忽然帮主发现一马蹄下四下冒光,他急忙上前观看,原来马蹄奔住了一块石头,他想:这块石头为什么会发光,于是就把它挖了出来,左看右看,石头上有红有绿,后来经玉匠雕琢、打磨、抛光,真是光彩夺目,耀眼生辉,因为红为翡,绿为翠,所以翡翠从此就诞生了。
年4月,镇平县城东北安国城遗址出土的带穿玉铲,经专家鉴定属夏王朝的制品,夏王朝前的五帝时代,楚氏族就开始在伏牛山一带活动,由于遭受中原部落的征讨,他们多次从方城山到楚山一带,集体往返迁徙,这件带穿玉铲是楚人遗落的最早玉雕。从方城山到楚山途径南阳的独山,再到原古镇平,而这件玉铲正是用的独山玉料。这件玉铲长26.5cm,上宽5.7cm,下宽8.5cm,最厚1.0cm,上部有圆孔,下有弧形刃弧长10cm,刃处仅厚0.3cm,此铲现存河南省博物院。
据说:中国有10大名玉,其中和田玉和南阳独山玉为众多人喜爱,原因是和田玉如羊奶一样光滑、柔润,独山玉常有黑花底,色彩斑斓,质底坚硬,据说一个独山玉烟咀放在地上10吨大卡车都轧不烂。为此,政府下令优先开采。
据记载,秦昭王十五年(公元年)秦国从楚国手中夺取了宛。当时宛为南北接壤的中间地带,又是汉水、长江、淮河,三条水路与关中往来的通道,交通便利,商贾云集,工商业逐年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到西汉时期,南阳不仅有发达的工商业,而且还有宽阔的垣。据《盐铁论》载桑弘语:“宛周齐鲁,商遍天下,富冠海内。”加上京都长安,宛则被列全国五大城市之一。东汉时期,宛居京都之南,号称“南都”,光武帝刘秀又出生于此都,复被誉为“帝乡”。据清光绪《新修南阳县城》记载,东汉时期,宛城以内“王侯将相第宅相望”。工商业随之得到了迅速发展。处于鼎盛时期的宛城,与东汉都城洛阳并为全国最大的两个中心城市。当时,秦相李斯在他的《谏逐客书》中写道:“……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耳,阿镐之衣,锦绣之锦:而随俗雅化,佳治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这里说的是女子们饰簪是用宛珠镶制的,还用宛玉制成珠玑耳环佩戴。“南珠”一谓南阳玉做的珠子,一谓南阳玉工们做的玉珠“饰后宫,充下臣,误心意悦耳目”从这里可看出南阳独山玉当时的珍贵大气。目前中国镇平是中国玉器最大贸易基地,现形成以“石佛寺玉雕湾”为代表的多个玉器专业市场。各类玉器商店多家,年销售额约20亿元以上。这些玉器产品除供应国内市场外,还远销东南亚,欧美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当今世上流传着天下三种人最能。那就是犹太人、温州人、镇平人。为什么?因为犹太人发明了铅笔,从此取代了鹅翎为笔的时代。温州人发明了打火机,一个三毛钱的成本而畅销一元的打火机。镇平本不产玉而成为中华玉文化中心,万人的县城竟有40余万人经营过玉的生产销售,如北京的潘家园、广州的浦江两岸,还有全国各地的玉摊、玉店90%都是镇平玉商人。有人说:镇平有好多上亿的玉商户,叫我说:大有可能。那些买好车、住高楼的家庭,早从农村入住县城的人,大都是因玉而起家。镇平县经营玉雕行业的队伍大,人员多,所以国家才命名镇平县为中国玉雕之乡。
镇平县自年以来,已成功地连续举办多届“中国镇平国际玉雕节”,年又升格为中国南阳首届“两节一会”,为振兴南阳镇平玉雕业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目前镇平县石佛寺镇已建成“中华玉文化博物馆”、“中华玉文化研究中心”,这些都将为弘扬中华玉文化和振兴南阳镇平玉雕业产生积极影响,让我们延着玉文化的脉落品评欣赏玉的楚风汉韵,“玉见,玉缘”的美妙。从古至今,世上流传一句人所共知的佳话,黄金有价,玉无价,为什么?因为玉在大千世界里,弥足珍贵,风采无限,从古至今,大爱无疆。它不但能与山河同在,而且还能与日月同辉。在历史的长河中,实践证明人们对玉的宠爱长盛不衰,至今没有终点。让我们满怀赤诚的心祝愿我们中华民族的玉雕事业永远华彩绽放,更加婀娜多姿,芳菲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