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找千古传奇和氏璧的下落

治疗白癜风用啥药 http://m.39.net/pf/a_4442975.html

本文由无相有道原创并首发百家号,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战国镂雕蟠虺纹玉璧

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在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发展进程中,玉器作为历史文化的忠实记录者,不仅反映出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风貌,同时还蕴含着极为厚重的传统文化内涵。

说起中国历史上最具知名度的古代玉器,恐怕当属大名鼎鼎的“和氏璧”了。

“和氏璧”是中国古代非常罕见的用人名姓氏来命名的著名玉器。

历史上能获此殊荣的人物屈指可数,除了晚明治玉圣手陆子刚曾以“子刚牌”风靡天下以外,古代玉器中再没人能获得如此巨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汉代乳丁纹分区玉璧

在春秋早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人,据说是一位琢玉能手,一天他在楚山(今湖北荆山)里找到一块璞玉。

所谓“璞玉”是指蕴藏有美玉的石头。

如获至宝的卞和很开心,兴冲冲地抱着这块石头去找楚厉王,想将这件宝贝献给他。

楚厉王一看所谓的“美玉”居然只是块不起眼的石头,不由得火冒三丈,心想跟谁俩呢?耍哪?

盛怒之下的楚厉王以欺君之罪砍下了卞和的一只左脚。

和田玉籽料

过了一段时间,楚厉王死了,他的儿子楚武王继位。卞和拄着拐又来了,想要将“宝贝”献给楚武王。

楚武王见到抱着石头拄着拐的卞和,顿时一阵眩晕,心想这还没完了。于是命玉工上前查看,玉工查验了一番报告楚武王,说这只是块普通石头。

楚武王也火了,心想这货是个惯犯,骗了一次还敢来,于是命人砍下了卞和的右脚。

西汉南越王墓出土兽衔环玉铺首

又过了好几十年,身残志坚的卞和终于熬到楚武王去世,心想总算可以鉴宝成功一回了,但低头一看,没脚,去不了。

无计可施的卞和陷入深深的绝望,只能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没想到哭来哭去,居然哭出了知名度,事情被刚继位的楚文王听说了。

楚文王派人前去询问,卞和表示:“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双脚,天上飘来五个字,那都不叫事,我是哭这块美玉被大家当成了石头,而忠贞之人也被当成了欺君之徒,呜呜呜呜……”

于是楚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没想到里面居然真的是一块稀世美玉。

一时间大家面面相觑,从前的玉工当场昏倒,楚文王心灵被深深震憾,激动之余命人将这块美玉雕琢成玉璧,并以卞和的名字来命名,将其称作“和氏璧”,旨在纪念视死如归、百折不挠的卞和。

西汉南越王墓出土透雕龙纹玉璧

卞和献玉的故事出自战国著名思想家韩非所著的《韩非子·和氏》,而这则故事发生在春秋早期,与成书时间相距余年。

这相当于现在的我们在编写明朝的故事,经过数百年来人们的口口相传和艺术加工,故事可能与事实相去甚远,真伪更是难以考证。

但是由于“卞和泣玉”的典故非常符合中国文化中坚韧、忠贞的传统价值观念,因此得以世代传诵、流芳千古,并且成为传统文化中著名的历史典故。

汴和献玉

直到现在我们依然津津乐道于中国历史上曾经的那块稀世美玉,而“和氏璧”也因其曲折动人的神奇经历而名扬四海,甚至在其后的数百年间,围绕着这件著名玉器又演绎出无数诡谲离奇、惊世骇俗的人间传奇。

献宝之后的卞和实现了毕生的夙愿,并且被楚文王功封零阳侯,从而为自己的鉴宝人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而“和氏璧”也从此作为楚国的重要玉器藏于深宫,从楚文王到楚宣王大约四百年间,为楚国王室世代传承。

战国谷纹玉璧

直到楚威王时,因相国昭和灭越败魏建下不世之功,楚威王一激动,将“和氏璧”赏赐给他。

但是不久之后,有一次昭和宴会宾朋,应宾客之求将“和氏璧”取出与宾朋共赏,哪知恰逢此时山下深潭有鱼儿戏水,众人趋之争睹,结果宴毕人散之际,“和氏璧”竟然不翼而飞,丢了!

数十年后,赵国宦官缪贤偶然间以五百金购得一枚“和氏璧”,赵王闻之将其据为己有,从此和氏璧落入赵国。

但是这枚玉璧究竟是否就是楚国的和氏璧,目前尚难肯定。

接下来的故事大家就耳熟能详了:秦昭王听说和氏璧落入赵国,表示“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于是赵王派蔺相如出使秦国,并由此演绎出一场“完璧归赵”的历史大剧。

完璧归赵

但是随着秦国的不断强大,赵国最终还是被秦国所吞并,并且被“掠尽其财”,当然其中也包括这枚鼎鼎大名的“和氏璧”。

公元前年,秦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帝国。

秦王嬴政感到好嗨哟,感觉人生已经到达了巅峰,结果按捺不住持续膨胀突然的自我,声明以王号不足以显其业,乃称始皇帝,是为秦始皇。

秦始皇

和氏璧的故事到这里出现了一个历史性的重要拐点,主流观点认为秦始皇将和氏璧改制成一枚“传国玉玺”,并命丞相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于其上,并且“形呈龙凤鸟虫之状”。

但是,如果了解春秋战国玉璧形制的话,就会发现这种说法非常经不起推敲。用玉璧改制玉玺,事实上几乎是不可能的。

玉璧作为古代社会重要的玉礼器,是玉器家族中历史最为悠久、内涵最为厚重的古代玉器之一。

东汉许慎的《说文》将玉璧解释为:“瑞玉,圆器也”。史书典籍《尔雅·释器》对玉璧形制进行了更详细的解释:“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

玉璧、玉瑗、玉环比例示意图

这也就是说玉璧是一种圆形、片状、中部有孔的玉器,而玉璧的这一基础形制从新石器时期一直延续至今。

尽管其间也出现过多种变化,如玉牙璧、出廓玉璧、镂雕玉壁等等,但玉璧的基本形制并没有发生过改变。

美国哈佛大学博物馆藏战国镂雕龙纹玉璧

先秦时期的玉璧同样如此,始终保持着圆形、片状、中间有孔的特征。

而且就算大规格的玉璧,如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璧,外径22.1cm,内径4.2cm,厚1cm,这已经是非常罕见的硕大玉璧了。

北京故宫博物院新石器时期良渚文化玉璧

而春秋战国时期的玉谷纹璧,个别能达到直径15cm,但是厚度依然仅仅为1cm,甚至更薄。大家注意,划下重点,可能会考:这些数值当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玉璧的厚度。

无论玉璧直径多大,但是厚度决定了改制玉器的规格,换句话说,厚度最多1cm的玉璧,怎么改也改不成玉玺,更别说还是“传国玉玺”。

陕西凤翔马家庄出土春秋玉璧

从目前我们能见到的秦代玉质玺印来看,秦代玉质玺印通常延续了战国治印的风格,其规格同样有着一定的标准。

一般来说,秦代玺印多为方形,规格通常为2厘米左右,个别有的大至2.6厘米左右。同时,秦代玉印印钮多作覆斗形,纽下钻横孔,以便于绶带穿系。

秦代“王猷私印”玉印秦代“王猷私印”玉印印文

事实上在秦朝之前,古代的印章统称为“玺”,直到今天,“古玺”这一称谓仍然是秦朝以前印章的概称。

但是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秦朝规定只有天子之印才可称之为“玺”,其他人的印只能称之为“印”,自此将“玺”的称谓和使用权收入最高统治者囊中,从此玺印之别才开始出现。

秦代“姚歇”玉印秦代“姚歇”玉印

我们知道,秦国之所以能统一中国,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长期奉行秦孝公(公元前年—公元前年)时期商鞅变法等一系列社会改革举措,因此一扫六合统一天下后的秦朝,依然奉行着“法家治国”的政治方略。

所以当秦朝统一天下后,在全国推行了“书同文、车同轨”等一系列社会变革。

因此我们可以想像,在一个皇权至上的森严等级制度下,在秦王朝连一个玺印之名都斤斤计较,只能为帝王所专有的皇权时代,帝王御用的“传国玉玺”又怎么会小于普通人的印章,这根本是不能想像的。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汉代镂雕龙纹玉璧

因此,用厚度最多1cm的和氏璧来改制“传国玉玺”的推论,完全不可能成立!

所以,关于秦朝“传国玉玺”之后的传奇身世,也只是“传国玉玺”自己的故事,根历史上的“和氏璧”基本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综上所述,关于和氏璧的下落,最大的可能是其不仅在战国时期曾经“完璧归赵”,而且在秦国统一天下之后,同样“完璧归秦”。

战国镂雕蟠虺纹玉璧

也就是说,和氏璧被秦国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同时按照其名扬天下的知名程度来说,不出意外的话,这枚“和氏璧”最有可能成为秦始皇嬴政的随葬之物。

如果骊山秦始皇陵没有被盗掘和破坏的话,那么这枚千古传诵的人间至宝“和氏璧”,此刻也许正静静地至身于秦始皇陵地宫的某个角落,笑看星移斗转间天下人熙熙攘攘地对其品评猜测、议论纷纷。

西汉南越王墓出土镂雕龙凤纹重环玉璧西汉楚王陵出土镂雕龙凤獏纹玉璧宋代螭虎纹玉璧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代蟠螭纹玉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3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