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队仪仗一枚印章一盏酒杯,梦回三国

在历史上,大概没有任何一个时代的人能比东汉三国的英雄们,整体上更血肉丰满的了。

他们被丹青记录在典籍里,笔墨写进小说话本里,在一代又一代说书人口中流传,又生长出新的形象;他们的存在给予后世无穷尽的想象,成为影视剧主人公、游戏人物、漫画形象、创意灵感,强势进入我们的街巷、语言,甚至是生活习惯……

不过,即便传世文献与演义故事浩如烟海,出土文物的一次次亮相,仍然是接近他们人生的最直接的通路。

汇集了国内18个省市自治区、36家文博单位的余件(套)精品文物的《大三国志》展,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展出近两个月来,已经成为人们认识东汉三国历史的鲜活媒介。

即日起至8月31日,《大三国志》展仍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等你。

每每看到这些文物,我们可能都会猜想,它们在历史中如何被塑造,如何被使用?它们的主人可能是谁?它们可能经历的是哪样一种生活?

展览期间,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与YOU成都联合出品了3个短视频,通过3件(套)文物,为我们讲述了东汉至三国时的3种生活:

通过“铜车马仪仗俑队”,我们了解到汉代威仪赫赫的出行方式;通过“偏将军印章”,我们理解三国英雄们的枕戈待旦及其间的军事制度;而透过“白玉杯”,魏晋名士衣袂飘飘的日常生活,翩然到场。

01/

从两组车马看汉代的出行方式

●铜车马仪仗俑队、车马过桥画像砖

00:22

黄尘古道,鼓角争鸣

透过这组「铜车马仪仗俑队」的车骑冠盖

复见汉官威仪

传说中,司马相如从成都赴长安时,曾在城北一桥上题字:“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有司马相如这般乘“驷马”的志气的,后世也大有人在;晚唐诗人许浑赴京前,就写下了“应学相如志,终须驷马回”的诗句。

什么是“驷马”?司马相如为什么那么执着于乘“驷马”?这都与汉代的乘舆制度有关。

铜车马仪仗俑队(局部)

不同级别的官员出行使用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在汉代有严格的规定,《后汉书·舆服志》里记载:“天子驾六马,诸侯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所以,司马相如确实是抱着封侯拜相之志前去长安的。

《大三国志》展中,有好几件“车马出行”相关的文物,比如铜车马仪仗俑队和车马过桥画像砖:一套出土于甘肃武威市雷台汉墓,一块出土于成都,但都很好地反映了汉代的乘舆制度。

铜车马仪仗俑队(局部)

“铜车马仪仗俑队”是国内目前发现数量最多、阵容和气势最雄伟的汉代铜车马仪仗俑队。

全套的车、马、俑排列组合共99件,且为武装出行,场面之壮观为考古发掘中所罕见,被誉为“地下的千年雄狮”。

铜车马仪仗俑队(局部)

展厅里另一件“车马出行”主题相关的文物“车马过桥画像砖”,不仅反映了汉代的车马礼仪制度,同时也非常的具有成都特色。

车马过桥画像砖

画像砖上,两匹高头大马挽一有盖轺车,在桥上飞驰而过。马车上二人乘坐,右方是御马者,即现在的司机,左侧是一位贵族官僚。他们的后方还有一着官吏服装的人骑马随行。

“车马过桥”是四川地区出土的汉代画像砖里常见的题材。马儿狂奔、飞扬,随骑紧紧携行,所经之处,尘埃狂卷。他们似乎从很远的地方奔来,在将过桥而未过的瞬间,仿佛被摄魂取魄一般,永远定格在了近两千年的时光里。

四川地区出土的部分汉代画像砖(下排)

全世界精妙的工匠们似乎都懂得欣赏这瞬间的精彩,在这方小小的浮雕石砖里,有着古希腊雕塑一般的宿命感和力量。

02/

从三枚印章看三国的军事制度

●“偏将军印章”金印、“魏归义氐侯”金印、铜孟腾子母印

00:22

我是关羽、马超、赵云,也是张裔、吴懿、周瑜

一枚偏将军印章

印出英雄们的矜持与骄傲

也窥见他们的生命底色

《大三国志》展展出了好几枚印章,主要分为两种:一是代表军职的偏将军印,一是中央王朝赐给周边民族首领的印信。

“汉末刀兵起四方”,“偏将军”作为一种临时军职,在两汉三国时期大量出现。

“偏将军印章”金印

《汉书》记载东汉初期的一位偏将军曾被“授兵二千人”,而在《三国志》里,东汉末年的偏将军领兵过万的已不在少数;与此同时,偏将军在东吴更是成为能够屯据一方、独当一面的重要职务。

可调动军队的军事官员的大量增加,这也侧面反映了这段时间天下大乱、战火频仍的事实。

“偏将军印章”金印

在我们熟悉的那些名字里,有许多都曾拥有过这类印章:

关羽曾在被曹操生擒后“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作为赤壁之战、南郡之战胜利的最大功臣,周瑜被拜为偏将军,“士众四千余人”;马超、赵云、陆逊、吕蒙等等我们喜爱的三国英雄们,都曾在“偏将军”这个军职上,为各自的势力立下过汗马功劳。

“偏将军印章”金印

与偏将军印及其赫赫战功对应的,是赐给归顺首领的印章。在《大三国志》展厅里,就有两枚这样的印章,一枚是“魏归义氐侯”金印,一枚是铜孟腾子母印。

“魏归义氐侯”金印,钮上是一只跪卧状双峰骆驼,身下有圆形穿孔方便系带。印面镌刻着小篆体的“魏归义氐侯”几个字。这是曹魏王朝颁赠给地处西北、归顺中原的氐族部落酋领的印信。

“魏归义氐侯”金印

“铜孟腾子母印”,印章主人孟腾有可能是南中将领孟获族人。在刘备去世后,南中大姓造反,丞相诸葛亮南征,终平定动乱,还留下七擒七纵孟获的传说。

这枚印更特别之处在于,它是一枚子母印。子母印起源于汉代,盛行于魏晋,小印可以嵌套进大印中,故称子母印。

铜孟腾子母印

“孟腾子母印”的大印印文为“孟腾之印”,小印印文为“孟腾”,这对印章也是以南中孟姓为代表的西南地区的人群逐渐融入中华民族的实证。

03/

从两块玉石看汉魏的日常生活

●白玉杯、铜缕玉衣

00:20

一只「白玉杯」,沟通中原与西域

一只「白玉杯」,魏晋名士慷慨激昂的精神生活

文学自觉时代的风骨与悲怆,翩然到场

在我国,玉石所代表的政治、文化、精神上的含义几乎已得到普遍性的认识。

《大三国志》展也带来了好几件与玉石相关的文物,我们格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3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