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玉商为了卖货,同时也为了让人感觉自己有点专业素养,经常之乎者也的吊书袋,但由于大家如今都忙于赚钱,哪有时间真的去读那些晦涩难懂的古文,所以多是断章取义的寻些章句,装点门面罢了。就如同一位留洋三月的海归,其言谈中夹杂着几个生涩的英文单词,还时不时的故作踌躇的问身边人一句“那个,那个就是fruit,中文怎么说来着?”好像自己旅居海外多年,早已忘记母语似得。
身为一个科班出身,并从事此行业工作近二十年的人,我不得不承认,如今玉器行的从业人员素质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高,你随便打开一本专业书,开篇基本都要引用许慎《说文解字》那句“玉,石之美者......”著书立说者尚且如是,那经营牟利者的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
除了一些近年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用于评价玉质的顺口溜外,“玉不琢不成器”这句街知巷闻的成语也就成了业内较为流行,且颇能显示自己文化修养的名言。
而在和田玉收藏价值观的碰撞中,这句话多被用于探讨是该重视和田籽玉原石,佩戴原石饰品,直接盘磨所谓的“玩料”,还是应该佩戴把玩经过雕琢后的玉器成品。
支持直接收藏籽玉原石者会抛出“良玉不琢,大材不雕”这句谚语作为力证。这句话在翡翠行又被解读为“无绺不雕工”。可在参玉看来这种观念错漏百出,本不值一驳。
其一,未经雕琢的籽玉本身不过是一块顽石,直接对它盘磨品鉴与整日欣赏一颗普通鹅卵石殊无二致。
其次,和田玉之所以为人衷爱,实际上是由于它在特定质地下结合了人类信仰与文化信息的雕琢,而达成“天人合一”的升华。试问一张宋纸再名贵,它的价值可能超过其上所附着的苏、黄、米、蔡的书法真迹?古代典籍中何增记载过有哪位名人大家专门收藏籽玉原石?又有哪家博物馆中藏有出土或流传下来的籽玉原石?可见数千年来大家都是在对玉器顶礼膜拜,璞玉只不过是一种尚待开发的半成品,经济价值是有的,文化、收藏价值十分有限。
其三,虽然翡翠强调“无绺不雕工”,你看谁会戴上一坨全须全尾的翡翠毛料招摇过市?这句话只是讲雕工花纹过于繁复的翡翠多是由于其原料本身棉、绺、裂等杂质问题太多,而为了躲避这些缺陷才加以过度雕刻的。所以其价值相对于无甚纹饰,表面光素的手镯、蛋面、串珠更低。这实质上是讲雕刻要以简洁朴素为重,并非是推崇极端的,干脆全然不加雕饰的原石。
至于“玉不琢不成器”本出自《礼记.学记》。原文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此篇原本是介绍以春官大宗伯为核心的国家教育体制,以及如何用文教达成统一思想,并强调这一教育机制对于封建国家的重要性。而我们常挂在嘴边的这句“玉不琢不成器”本身不过是用于形象的比拟学习对一个人的认知价值观形成有多重要。其不过是强调学习重要性这一本体的“喻体”。我们可以理解为:人本身是一颗璞玉,不经学习,就像玉不加以雕刻,就无法成为有用之材。反之,依理类推,提倡收藏籽玉原石,鄙视玉雕成品的理念,也就可以解读为时下颇为流行的读书无用论或犬儒主义。
如果你认同了这样一种藏玉理念,那无异于背离数千年的玉文化,而一味的追求感官刺激。既然如此,你与其收藏籽玉原石倒不如多买些金条金砖,与其盘磨籽玉原石倒不如搓弄核桃健身球。反正手感也相差无几。而我辈参玉者能对这种人所说的不过是“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