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着“玉石之国”的美誉,中华民族对玉石有着特殊的感情,它不仅是财富、地位、尊贵的象征,也是人格情操的写照。“君子比德于玉”,人们敬玉;“千金易得,美玉难求”,人们惜玉。
中国文化学上的“玉”,内涵较宽,并不止其在矿物学上的意义。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谓五德,即指玉的五个特性。凡具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
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七千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辽河流域,黄河上下,长江南北,中国玉文化的曙光到处闪耀,其中以太湖流域良渚文化、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出土玉器,最为引人注目。
早期的玉文化内涵是朦胧的,先人以“石之美者为玉”这一具有人文特色的理念将玉与石分离,此阶段的玉文化内涵是玉的润美、玉的珍稀,还未形成一个真正有意义的玉文化体系。
随着社会发展,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清末,中国玉器大致经历了礼器-——礼品——饰品——艺术品四个过程,中国玉文化的核心内涵也经历了礼乐神权——道德规范——权力财富——艺术欣赏四个历程。各个时期的玉文化内涵与玉器的表现形式及内容相互呼应,在礼乐神权为玉文化核心内涵时期的玉器表现得神圣、虚幻;在艺术为玉文化核心内涵时期,玉器则更多的表现在工艺技法及艺术的创造性。这一阶段,中国玉文化的内涵是十分清晰和明确的。
从清末到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客观环境的影响,这个时期的作品只是临摹历史上的旧物或制作一些应时之作。中国玉文化失去了鲜明的思想性及整体的文化内涵,缺少玉文化的主题定位和代表一个时代的标识性特征,在没有主题定位、文化内涵和标识性特征的状态下,这个时期的中国玉文化是苍白的。
改革开放之后,玉器产业有了极大的发展,市场一派繁荣。从业界到文化界,人们谈玉必言玉文化,“玉文化”一词以极高的频率出现。
纵观我国古代玉器的流变过程及其各时代所取得的成就,我国制玉历史悠久,用途广泛,形式繁多,雕琢精湛,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在世界玉器工艺领域中独树一帜,充分表现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
一.玉质美
和田玉以质地细腻、致密、纯净为特征。质地美在历史上是最早被认定的,如汉以前重视质地美,孔夫子提出的玉的美,多数是对玉的质地特征进行拟人化的思维结果。古称“美玉无暇,白璧无暇”,表明玉的质地细腻、纯净、无暇之美。
1.“坚缜细腻”之美
玉料质地坚硬致密,细致温润,细粒致密岩石经磨蚀后表面显滑润,故呈现“坚缜细腻”之美,此处之坚硬是将玉与彩石比较的结果。
2.“温润以泽”之美
玉料滚石、卵石呈密块状,表面为矿物的断口,显强油质光泽,再加上磨蚀成光滑曲面,故呈“温润以泽”之美。
3.“美玉无暇”之美
和田白玉为单一透闪石矿物组成,无杂质故显“美玉无暇,白璧无暇”之美。和田玉是一种交织成毛毡状结构的透闪石纤维状微晶集合体。这种结构决定了它具有许多优良的特性,但质地优劣随着晶粒大小、分布均匀性、含杂质种类数量的不同而变化。和田玉的质地坚缜、细腻、滋润、亮丽照人,能给人一种温润与凝重的感受。
多色美
多种颜色搭配呈现五光十色,七彩纷呈,例如一块出土的古玉上的沁色中呈多色彩。由同一块玉上颜色变化规律不同可产生如下多色美类型。
1)节奏美:色调、色块疏密有致的变化也可显示一定的节奏感,何为2/4,何谓4/4等,有待各抒己见。
2)韵律美:在节奏的基础上赋予一种情调的色彩便形成韵律,韵律能给人以情趣,满足人的精神享受。郑板桥所画的无根兰花,在形象的排列组合中所表现的那种充满情感的节奏,也就是韵律。玉的颜色韵律可用不同颜色在一定方向上重复出现的规律来认定。
3)斑驳陆离之美:例如虎皮玉的花斑纹很像老虎毛的花纹变化,斑驳陆离是指说不出变化的规律,但又很美的多色变化。
而且近几年来古玩市场拍卖都会传来各种拍卖天价的消息,籽料、翡翠、古玉等等。这其中翡翠历年来的拍卖都是极高,千万级、亿级不在少数,古玉拍卖千万级寥寥无几,多在百万级,而和田玉拍卖常在十几万或者偶尔百万级。
即便如此,对和田玉界内来说,一个百万级的拍卖成交足以激动人心。近年来和田玉成交的百万级基本都是原石居多,以籽料原石为主,特别是顶级原石,拍卖克价已过万元!
有人烘托优质籽料几乎绝矿,这并非空穴来风。禁采令、昂贵的开采费用,即便产出优质籽料,其价格也很昂贵的。
说一个行业没有炒作,估计鬼都不会相信吧!如今的和田玉市场,有一种比较浮躁的情绪!有些商家为了吸引众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