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刚接触和田玉的时候都有过这种感觉:
这玉挺漂亮的,青海料?一千多,还行还行。
籽料?不太好看,一二三四五六……什么玩意儿就六位数!抢钱啊!
抢钱倒不至于,但和田玉的价值体系确实是有些鹤立鸡群。不但与常规的审美偏好截然相反,甚至在鉴赏方面也是“不走寻常路”。
误区一:高白色正
国人对和田玉的认知大多都是从白玉开始,对玉石白度的追求,在许多玩家的心中都处于首位。
只可惜“十白九松”,高白料很多都有玉质疏松的问题。比如俄料中一些白度超高的山料,细度与密度却是乏善可陈。
事实上品质较好的和田籽料,玉色或多或少都有些偏向暖白,有时还会因为直闪石的存在微微闪青。
不过也正因如此,玉质本身才会有如此突出的油性表现,只能说和田玉确实不是玩白的玉种。
误区二:光感水透
从一般的审美角度来看,越水透的玉石佩戴时光感越好,那种亮闪闪的感觉似乎看起来也比较“炫”。
但和田玉却有“一水毁所有”之说,毕竟价值较低的青海新坑料就是以“水透”闻名。再加上越戴越灰的毛病,恐怕很难不让人感到失望。
真正的好玉讲究的不是水透,而是油润。当玉石的细度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天然的油润质感。
这种润而不透的感觉,虽然没有那么闪亮,却会随着时间日积月累,最终变成一枚真正的“油疙瘩”。
误区三:纯净无瑕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觉得奇怪,玉不白也就算了,怎么还不能“没毛病”了?这里就有个小问题,对于和田玉来说,究竟什么算是瑕疵?
不夸张地说,很多玩家在最初接触和田玉的时候,就是因为把皮色与毛孔当成了瑕疵,才会最终选择了山料。
如果从干净的角度来看,籽料永远都比不过山料。绺裂脏棉、窜僵黑点,都是籽料的硬伤。
但籽料却拥有着山料难以企及的老熟与细腻。孰轻孰重,如何取舍,恐怕市场已经为我们做出了选择。
误区四:极细至密
如果现在还是狭义和田玉时代,那在玉质的细密度上,的确不需要设置上限,完全可以说是越高越好。
但当罗甸玉、广西黑这样的新玉种,加入到和田玉家族之后。细密度的天花板算是彻底捅破了,而且也彻底被玩坏了。
玉石本身的石性过大,细密度越高,玉质反而会越“闷”,反而会失去了玉的感觉。
实在把握不住就去看看塔青料,同样是和田玉山料,细密度和玉性却都恰到好处,才是真正的细度之王。
误区五:刚性起胶
刚性起胶这种说法常见于形容翡翠,是玉石在晶体结构非常紧密、且硬度极高的情况下,显示出的一种特殊光感。
和田玉是软玉,原本和刚性没什么关系。但硬度仅次于翡翠、密度位于和田玉顶端的戈壁料,却真的能做到刚性起胶。
可是戈壁料的“至刚”,却又带来了“易折”的问题。起胶料虽然好看,但韧性不足,雕刻时很容易崩料开裂。
和田玉的“软”,其实是一种坚韧,是对琢磨的无限包容,是对外力的轻松化解。所以太“刚”的料子,基本可以和精雕细琢说再见了。
误区六:浓重艳丽
玩和田玉一段时间之后,对籽料逐渐有所了解,慢慢开始爱上皮色,这原本也算是水到渠成。
怕就怕从不玩皮色的极端,转到非皮不玩的另一个极端。而且还要求必须是厚皮重色、艳压群芳。
恰在此时,一种和田玉横空出世,皮色艳丽、价格动人,特别的善解人意。要说籽料还真是籽料,只可惜是个俄籽。
和田籽料即使是玛丽艳的靓皮,也要有过渡、有变化,毕竟舒服自然才是和田玉最好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