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因为帮助爱好者鉴定玉石,拆穿了一名乌鲁木齐行骗者的把戏,而将之得罪了,在此人各种恶毒的威胁谩骂之后,我却发现在人前扮演专家的他不仅并不懂和田玉,而且文化水平也十分有限。
例如人所共知的翳糖,这位仁兄便道听途说地称之为“翕糖”。自己受教育程度低,偶尔写错字这本也无伤大雅,但你这水平还要自抬身价的好为人师,出来开馆收徒,就未免有些误人子弟了。
参玉在此并不对个别的宵小做过多的评价,我只想借本文理清这个小品种和田玉的知识脉络,以正视听,也叫大家了解糖色和田玉在整个体系中的位置。
首先要言明,糖色和田玉专指玉石形成后,由外界氧化铁为主的致色物质长期渗透,进入其结构缝隙中所行的次生色,其主要为赭石到棕色,少数呈黄色调与黑褐色。
产状以山料为主,少数山流水与戈壁料的边角局部也时有出现糖色,在子玉中却较为罕见。它不仅出现在新疆的白玉、青白玉上,同时会生长于各地的黄口与碧玉之中,只不过在某些墨碧的掩盖之下不易察觉。
同时,青海软玉之中看似有些肉粉色调的“藕粉料”,其实也是一种极为浅淡的糖色现象。另外市场上较为常见的糖色玉石,就是产量巨大的俄罗斯糖白料了。
其特征为底色白、糖色多为浑浊的棕褐色、砖红色、以及巧克力热饮色。大多玉质呈粗大的片状、颗粒状,少数极端细腻,也就是红遍网络“肉眼可过灯”,也可以被叫做“打灯无结构”的巴沙料。
某些玉石上还会点状分布着水草花、丁字纹或者猴毛状的包裹体,形似于子玉之中的“火龙果”。通常被称作“翳糖”,仅从字面上分析,之所以这么叫它,还是由于我们一般认为这是一种病态。
这种现象也被通俗地称之为“麻糖”,它也不只出现于俄料之中,贵州出产的罗甸玉里也有类似的现象产生,但因为表象上的差异,多被称之为“桂花糕”。
此外目前以“且末糖白老料”等名目在售的“新料”上也时常能见到与俄罗斯糖料与翳糖相似的情况,其特点同样也是底白、质粗、无温和油润之感。
至于真正的“且末老料”,其特点恰恰是底色青灰、玉质有一种近似于子料的老熟气,柔韧而细腻。虽然糖色也是从浅黄到褐色,但不像上述料子中的糖色那般鲜明,往往饱和度不高。
且透明度略高,由外向内艰难地浸入,常见糖包白现象,玉石品质越高,糖色在原料表层渗入的越浅,其质感还真和熬制的糖稀有几分神似。至于翳糖,它在新疆且末老料中较为少见,倒是贴近且末的那个青海野牛沟料中,时有发现与之相似的“猴毛料”。
写到这里大家也都能发现这里面的规律了,玉质越是紧密,越是难以形成大体量的糖色。任由糖色长驱直入,只能证明组成玉的矿物颗粒之间的间隙粗疏。本来较为均匀的糖色玉石就已经不是什么上等货色了,就更别说是容易引发密集恐惧症的麻糖料啦!
和田子玉中之所以少见糖色料,这本身就是大自然对于玉质松脆材料的淘汰所致。这足以证明了其真实的收藏价值有多大。而从外表上看,南疆所产的糖玉新料与俄糖几不可分,以至于很多人专程将这种俄料输送到且末进行销售。
而颇负盛名的且末老料,由于产量不大,又与子玉有些相似,当然是被聪明人收集起来。将糖色磨得仅剩薄薄的一层,利用这天然的色彩为基础,在上面精制些毛孔冒充和田子玉。因为没有染色痕迹,玉质又接近子玉,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其欺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