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马黎通讯员郭楠文敖彬伟摄
乾隆帝见过一只龙首纹玉环,从此难忘。
四只龙首,凸起于玉环上,造型太过别致,寓意又好。
他当然不知道,这只玉环是良渚文化的玉器,依照当时的传统观点,认为是汉代玉器。
66岁那年,乾隆命宫里造办处的工匠用头等白玉打造一件新玉环。这道命题作文有点难,造型和所琢纹饰必须仿这只龙首纹玉环,但又要有所创新。
没过多久,设计师来交稿了,乾隆帝眼睛一亮。
此玉合在一起为一完整玉环,环外浮雕四个兽面和两个方形凸起,兽面圆眼,大嘴,两耳。方形凸起上雕琢四只兽眼及回纹圈。最妙的是,设计师把玉环从中间巧妙交错剖开,分开时,又会成为两环相套的联环——几乎是我们现在奥运五环的原型。
仿古,又有新意。乾隆相当满意,此时,他的固定动作来了——题诗。
环内平面上,填金阴刻御题诗《咏开合玉环》:“合若天衣无缝,开仍蝉翼相联。往复难寻端尾,色形底是因缘。乍看玉人琢器,不殊古德谈禅。雾盖红尘温句,可思莫被情牵。”再刻上“乾隆年制”四字,配檀香盒子,现在打开还有一股檀香味。
年之后,这件乾隆帝钟爱的“良渚文创”,来到了自己的前世之地,静静躺在良渚博物院的临展厅里。隔壁,就是年前的良渚玉器。
文明的对话,时空的流转,就发生在杭州一场刚刚开幕的展览里。
8月17日,良渚博物院,“君子比德于玉——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玉器精品展”正式开展,将持续到10月31日。
作为正在故宫博物院武英殿展出的良渚玉器的“交换生”,宫里从近一万九千件(套)清代玉器中,精选了件代表性精品拿到良渚,而且大部分出自清代中期,其中乾隆朝的玉器占了此次展览的70%,大部分玉器都是第一次来杭州。
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宫里的文物,而且还是四爷御用的帽架,太上皇专用的玉玺,把玩过的玉玩具,欣赏过的玉山,以及他身边女人们用的各种玉首饰。还能看到乾隆帝最爱做的事——御题诗,除了最爱在书画上写诗,他也非常喜欢把诗刻在玉器上。
此次包括这件乾隆御题白玉仿古联环在内,分为六个单元——礼制、服饰、陈设、文房清玩、饮食及宗教等各类玉器,玉质也很丰富,有白玉、青玉、碧玉、黄玉,还有青花玉,可以说全面展示了清代宫廷用玉文化。
看完这些透亮温润的清代宫廷玉器,感觉全身开启了降温模式,心静,眼清。
钱报记者也请来故宫玉器专家,此次展览策展人,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黄英,精读其中10件重中之重。
不是玉器展吗,展厅黄金位怎么还放了一个皇帝宝座?
很多观众以为是复制品给大家看展打卡的。错错错,这是宫里千辛万苦搬来的文物——剔红嵌玉宝座,没错,连宝座都是嵌玉的。
宝座是供帝王专用的坐具,在太和殿、养心殿、乾清宫等宫殿中,都设有宝座间,材质也不同,有紫檀的,珐琅的,雕漆的,其中还会嵌上其他材质。
在家具上嵌玉,是帝王玉德的一种表现,
仔细看,这件宝座镶嵌了碧玉、白玉雕刻的荷花、莲蓬、飞燕等等图案,还配了青玉甪端、青玉太平有象、青玉云龙纹香筒、剔红香几各一对,属于宝座的标配了。
至于这个宝座间最早放在哪里,如今还没有定论,这次,它从家居库里被选中,第一次到了杭州,就是为了契合展览主题“比德于玉”。
玉玺,我们非常熟悉。著名的二十五宝玺,为清代清高宗指定,详细规定了各自的适用范围,代表了国家政权。
这次来杭州的,一共三方印。
青玉交龙纽“敕命之宝”
最重要的,肯定是下面这一方“太上皇帝之宝”——清代唯一的太上皇帝乾隆退位后所刻,退休后,他用了3年。
乾隆皇帝退位后,仍就训政,在宫里仍称乾隆年号,直到乾隆六十四年去世,89岁,中国历代帝王里寿命最长,主持政务也时间最长。乾隆帝在位60年,居太上皇位训政3年,归政后他称“太上皇帝”,其谕旨还称“敕旨”,仍然自称朕。这样的“太上皇帝之宝”有好多方,有大有小。
请注意,不是所有印都有御题诗,这一方就有,印身四周都刻着御题诗,自题太上皇之宝说。
黄英重点推荐这件玉磬。
玉特磬,就是祭祀活动中演奏中和韶乐不可缺少的乐器,编磬是国家重要庆典、大型宴会上演奏“丹陛大乐”、“中和清乐”和“丹陛清乐”时所用。特磬,以磬体大小调节音高,磬越大,发音越低,每枚单独悬挂和使用。
这件玉特磬由新疆和田玉琢成,两面绘云龙纹,依十二律琢成,十二枚一套,这是第九枚。
碧玉描金云龙纹特磬-夷则
故宫博物院现收藏特磬件,均为乾隆二十六所制,其中完整成编者只有5套,而这套是能明确查到档案为乾隆二十六年制作的。
这只跟脸盆一样大的玉盘,对乾隆帝有特别意义,是清军收复准格尔部,打败阿睦尔撒纳后缴获的战利品。和阗深色青玉制成,来自中亚东部,玉盘光素,盘内刻乾隆二十二年御制诗《玉盘谣》。
乾坤皇帝见到这个玉盘特别高兴,收复准格尔,他认为自己完成了皇祖没有实现的目标。这只盘子送到宫里后,他又下令用新疆和田玉复制了一个。
这一趴,大家肯定熟悉,一部清宫戏讲不讲究,大家都会盯着它们细细考据。
簪、镯、指环、纽扣、带钩、带扣、钩环、佩饰、坠饰等,是清代宫廷服饰用玉的传统,而扁方、扳指、香囊,可以说是清代佩饰的新品。扁方,女人用,扳指,男人用。
青白玉金里囍字扳指
翡翠扳指
清代女人的头饰本来就很重,这只扁方,就是满族妇女梳两把头的玉饰,这次特意选了一只白玉嵌宝石的。目前不知道这只是谁戴的,推测为宫廷等级比较高的女性。
扁方
我找了一张道光时期妇女的两把头画像
白玉寿字簪
这块清清凉凉的玉佩,很多人想拥有!和阗黄玉雕琢成,长方形,有一穿孔用于穿系在腰上,两面都运用浅雕技法雕刻。
“子冈”,是明代有名的制玉大师,不过专家从雕刻工艺上推测,这是清代的作品,后刻的子冈款。竹林七贤图的纹饰,是很常见的艺术创作素材,清宫除了玉器上,其他材质的器物上也有这种题材,象征高雅。
玉陈设,在清宫非常普遍。我们去故宫看各个大殿的原状陈列,内廷殿、堂内,多宝格、坐榻、几案、墙壁之上随处可见玉陈设,比如各式仿古玉器、如意、山子、花插、盆景、插屏、挂屏、屏风以及人物、动物、植物瓜果造型的小摆件等。
青玉菊瓣纹三事—炉
碧玉烛台
清宫目前所知最大体量的玉陈设器,是“大禹治水图”玉山,重逾万斤,前后花了10年才完成。人们先花了3年从新疆把玉料运到紫禁城,乾隆看了后让内务府用大禹治水图来雕玉山,又送到扬州。乾隆五十八年终于做完了,再从扬州运回紫禁城。乾隆又下令让工匠刻字,他题了多个字的玉题诗,刻在玉山上。最终全部完成后,它一直放在宁寿宫乐寿堂,至今从来没动过,包括故宫办展也没动过它,因为实在太大了。
乾隆帝喜欢仿古,下令仿了很多古玉,而且,他不仅仿玉器,还仿青铜器。
这件玉豆,仿的就是《西清古鉴》里所录的周代青铜豆,并在盖子里刻了御题诗。他的目的在于宣导复古,摒弃民间流行的玉雕俗样、时样。
乾隆仿《西清古鉴》里的青铜器做了不少仿古玉器。乾隆时期玉料丰富,他又喜欢玉,所以有条件仿大量的古玉、青铜器。
白玉携琴访友图山子,是故宫的明星款,故宫展经常会派它出来。因为寓意好,松、石、山、亭,整体意境和谐,给人以祥和宁静之景。它用整块和田玉料雕成,山的背后也有御题诗。
我们在清宫戏里经常看到玉如意,乾隆尤其喜欢,如意如意,如我之意,寓意美好。
如意的材质很多,陶瓷、珐琅、竹雕、紫檀木的都有。故宫现藏玉如意八百多件,15件左右为明代玉如意,其余全为清代玉如意,而清代又属乾隆时期的玉如意最多。
这次带来杭州的这件玉如意,八仙献寿图,造型别致,用一整块白玉雕成。
如意很废料,一整块只能做一个。所以清代早期并没有玉如意,乾隆二十五年打通新疆的玉材输入通道之前,玉料很有限。所以明代有限的玉都会做成其他器皿的造型,很少做玉如意。
而乾隆打通玉料通道了之后,就做了非常多的玉如意,这也跟他的个人喜好玉器分不开。乾隆帝曾经发过感慨,大意是,在他的殿堂里,塌上、案几上,眼到之处都要看到如意。将军打仗回来,他会赏赐如意,每年年节之日,或是皇帝登基、大婚、元旦、万寿等特殊日子,地方官吏都会向皇帝进献贡物,大多数贡单上都会有如意。乾隆皇帝并不赞成,曾“屡降谕旨,禁止进献”,但时有夹带一两件如意的情况发生。
这是乾隆专门用来放帽子的帽架。小冠架多放于书房之中,也可做陈设品。
这件以紫檀镶玉插接而成,中间以一铁轴贯穿。在冠顶、中间鼓肚及红木鼓形底座上,镶嵌了三块白玉,深浮雕云龙纹,两龙在云中相戏,或一龙在云间穿梭。
连帽架里,都阴刻填金乾隆御题诗句四首及相应花卉,分别为百合、木香、菊与绿萼梅,雅致至极。
而鼓形底座上有篆书四个大字“乾隆御用”,说明此类冠帽架是乾隆帝常用之物。
清代赏玩用玉,你可以理解为皇帝的玉玩具。
不少小件玉器被收纳于百什件之中,陈放于殿、堂、楼、阁之上,或随驾携带在侧,以供随时把玩,比如这只玉猫——
还有玉文具,这只是青玉云龙纹洗——
还有玉棋。
前几年养心殿大修,工作人员把所有文物退库的时候,养心殿的桌子上放着一套玉围棋。帝王理政之余,会用它下棋。
玉围棋
这次选了两套玉棋来杭州,一套玉围棋,一套玉双陆棋。围棋、象棋、双陆棋都属于清宫高雅艺术活动,以玉制,比较耗材,像玉围棋子分别以和田白玉、青玉制成,共枚。
还有一套玉双陆棋,像保龄球一样。双陆,也是古代一种棋类,唐宋时期比较流行,不过后来就被另一波新的流行取代了,比如麻将,到清朝后消亡,清宫旧藏不多。
玉双陆棋
这只盘,不是清代的,而是明代掐丝珐琅七狮戏球图双陆琪盘,非常沉,属于珐琅器的一级品。专家推测皇帝在清宫里就是用它下双陆棋,是皇帝的御用器,因为它是目前唯一找到的双陆棋盘。
最后,说说清宫里的吃喝,当然更得用玉器。
清代日常饮食器具,主要有碗、盘、壶、杯、箸、匙等,如皇帝给百官赐茶时御用之碗、专门用于盛装水果的大盘。当然也有成批量制作的,就和自己家里吃的碗盘一样,在意实用性,不会有太多纹饰,所以光素盘、碗很多。
白玉茶杯
青玉填金百寿盖碗
青玉茶碗
而金玉配套用品,在清代仅限少数人用,而且数量也很少,都是限量版。乾隆年间规定,只有皇太后、皇后可用“玉盏金台”一副,帝王筵宴用“玉盏金盘二分”,其他人皆不得使用。
玉器皿也非常废玉料,盘、碗、杯,都要掏空。目前能明确查到的档案,清代开始小规模制作并使用玉质盘、碗、盅、碟等餐具,用于皇室和朝廷筵宴,是从乾隆时期才开始的。乾隆十八年(年)开至乾隆四十五年(年),即乾隆皇帝七十圣寿时达到鼎盛。
乾隆帝御题诗碗
这只玉壶,在展览中非常抢眼,青玉,器身呈扁球形,盖内有阴刻隶书乾隆帝题诗《咏痕都斯坦玉壶》。
壶的造型、纹饰有一点异域风格,颈部浮雕叶形纹,以莨苕叶作短柄。圈足,足外底阴刻花形图案,中心装饰花蕊。盖钮作花蕾状,下有三层莲花瓣相托。
这是乾隆非常喜欢的“痕都斯坦”风。莨苕叶,就是痕都斯坦典型的植物,经常用到艺术设计上。
痕都斯坦,便是现在的印度。
清乾隆时期,北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玉雕作品大量传入,这些具有异国风格的玉器被统称其为“痕都斯坦”玉器。器薄如纸,工又精,还有异域文化的风格,乾隆非常感兴趣,还自己考证了痕都斯坦。
他写诗,认为我们的玉工都不如人家痕都斯坦的玉工:“苏州专诸巷多玉工,然不如和田美玉痕都斯坦玉工所制者,彼盖水磨所造,花叶分明抚之却无痕迹。”
摸上去像无痕的,乾隆帝太会写了。盖子里藏的御题诗里还有一句“细入毛发里,浑无斧凿痕”,也点出了这只玉壶的特点。
乾隆帝为什么那么喜欢玉器?喜欢到什么程度?
钱报记者专访了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徐琳。
中国人爱玉是传统。
玉器在中国已有八千多年的历史,尊玉、礼玉、爱玉的传统,一直存在于中华文明的血脉中,沉淀为我们的文化基因。我们知道,良渚人爱玉,而历代帝王也多以玉为祥瑞,把使用玉器作为天命的表现,有的帝王还把玉器的使用列入国家礼制。
而清代,尤其在乾隆时期,打通了新疆玉材的运输渠道,玉器的制作焕发生机,这一时期的玉器呈现出选材精良、设计精巧、雕工精美等特点。
由于乾隆的喜好和推动,玉器在清代宫廷用器中占有了更加重要的地位,他还在造办处设立如意馆,选高级工匠制作玉器。徐琳说,中国的玉器文化到了清代乾隆时期,是集大成者,可以分几个方面:
乾隆把历代的玉器工艺都吸收了进来,大型玉雕也能做,玉雕艺术获得巨大发展,达到了中国古代玉雕艺术史上的最高峰。
玉器艺术到乾隆也可以说是一个高峰,玉器的使用也更为广泛,涉及宫廷礼制、服饰、陈设、文房、饮食、宗教等各个方面。
青玉坐佛
“御制宋人十八应真像赞”青玉册
皇家玉器发展到乾隆时也是一个高峰。历朝历代很多皇帝喜欢玉器,我们在看良渚那么精美的玉器时,有时候也会突发奇想,王自己刻玉器吗?他肯定也非常懂行。
但没有一个人像乾隆那样,爱玉如痴,所以我们叫他玉痴皇帝,他的热爱不是收藏多少玉器,而是全身心参与玉器的制作中。
这块玉料从新疆拿到紫禁城时,乾隆帝会参与审料。造办处的玉工先把玉料分等级,头等玉做什么,二等玉做什么,都有分工,次玉先放到启祥宫,也就是仓库。
玉料因材施艺,所以审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这块料最适合做成什么?乾隆帝会和工匠、画师一起讨论。
做的过程中,画家做画稿,乾隆帝也会让造办处的工匠呈上来看看,也就是呈览,看完,他要提修改意见,底下的人再改。如果做的不好,就要重做。
但玉器是做减法的,做坏了这块,料就废了,那么工匠就要罚俸,减工资。
碧玉描金七佛图钵
可以看出,乾隆帝特别想做的东西,会事无巨细地参与,而且不是只看一次,会看多次。
比如,玉料表面上看可能只要一点点脏,但制作的时候,可能会多一道小细纹,专业说法是“绺”,碰到这种情况,就要“避绺”。乾隆很懂行,实在做不了的话,他会在后期让工匠去染色、修补——挖脏避绺。
玉器做完了,他要品评。这件特别满意,给甲等,会在玉器底部写甲乙丙丁,故宫玉器最多的是甲、乙,很多玉器还添配了木座、囊匣。
除了打满分——甲等,对自己特别喜欢的玉器,乾隆帝还要再在玉器上写御题诗。比如做“大禹治水图玉山”,为什么要做这块玉,做的过程,目的,我想表达什么,都会写上去。
我们在档案里看到,乾隆4万多首诗文里,为玉器专门题诗多首。其实,我们在玉器上看的诗,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因为有时候一首诗刻在了好几件玉器上。
比如,他原本在书画上题的诗,觉得这件玉器和书画关系很密切,题材也差不多,就会在玉器上再刻一遍。比如赵孟的《浴马图》,他已经在上面题了很多诗,但他觉得光留一幅画不行,还得移到玉器上,让玉器再现这样一幅情景,永远流传下去。
越到老年,乾隆越执着于做这些事,包括《三希堂法帖》都会移到玉器上去做。
如果我们在玉器上,看到“御笔”二字,那百分之百刻就是乾隆帝的字。如果是“御题”,那不一定是乾隆的字,是他题诗,让大臣抄一遍,或者刻工刻。
很多册页都是乾隆帝自己写的,这次展览中,我们就能看到“御笔”,比如这册经书——碧玉御书白衣大悲五印心陀罗尼经册。
我们目前看到乾隆御题诗,除了书画,最多的就是玉器了。
书画上随手就可以写诗,而玉器上刻字相当难,但现在留下了大量在玉器上的御题诗。而且他专门养了刻字工匠,工资比普通工匠还要高。可见乾隆帝对玉器的喜爱到了什么程度。
除此之外,乾隆帝还有一个观点,大意是纸寿千年,但玉可以永寿万年。所以他希望把自己的思想观点充分投射在玉器上,倾注了很多心血。
乾隆非常喜欢古玉和传世玉,而且亲自去考证,写论文。
这次展览里有一件文物叫青玉《御制搢圭说》圭。玉圭,《周礼》中讲到以玉做六器,即玉璧、玉琮、玉圭、玉琥、玉璋、玉璜。乾隆帝就去考证,圭是怎么回事,我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圭,大臣朱珪帮他抄完,再请刻工刻在碧玉上。类似的长篇论文他还写过很多,比如《圭瑁说》、《圭说》,考证了玉圭从周朝以来的源流,希望世人能够重新了解古代玉圭的礼制,对玉器是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