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葬玉之风极为普遍,玉琀就是其中之一。玉琀是古人入殓时放入死者口中的小型玉器,又称“押舌”,也即民间所谓的“饭含”。
汉代玉琀网络图片
《说文解字》云:琀,送死口中玉也。除玉琀外,史籍中还见有以米、贝、珠等作口含的,它们在使用上有等级的差别。考古发掘中曾见有口含贝、珠的人骨,但未见到以米为含的墓葬,这大概是由于米粒不易保存下来的缘故。使用口琀的目的有二:一是古人事死如生,不使死者空口;二是希冀以玉石质坚色美的特性来保护尸体不化。
西汉蝉形玉琀网络图片
殷商时期,以玉为口含的现象多集中于殷墟,玉琀的种类也比较多。年在安阳大司空村发掘的商墓中,出土的8件玉琀,分别为玉蝉(2件)、玉鱼(1件)、短玉管(2件)、玉珠(2件)和长方片玉饰(1件),均有穿孔。-年的殷墟发掘中,墓葬的玉石器或放在头侧,或握于手中,但报告未指明作琀和握的玉、石器的具体形制。-年在殷墟西区的墓葬发掘中,出土玉琀12件,很多是含在人口中的,其他玉、石装饰品则佩在身上,握于手中。报告仍未指出玉握的具体形制。
玉琀网络图片
这一制度起源甚早,山东胶县三里河大汶口文化墓地发现12座有饭含丧仪的墓例,其所含者多是玉质镞形器,个别则口衔大骨针。在死者口中放玉琀蝉的现象,最初见于商代晚期。安阳殷墟小屯20号墓以及大司空村小墓群中,都出土过作为口琀的玉蝉。至两周时期,玉琀蝉渐渐多见,洛阳中州路、凤翔雍城等地的两周墓葬中,均有发现。
西汉玉蝉,长6厘米、宽2.8厘米,以“汉八刀”工艺雕刻而成,打磨光亮。腹底刻有八道弦纹,形象逼真
西汉早期玉琀蝉头部呈三角状,西汉中期以后则多见以“汉八刀”刻出双目、头颈部、双翼和腹部纹饰的玉琀蝉。西安曲江水厂西汉晚期16号墓出土的玉琀蝉,以青玉琢成,整器呈中部较厚的扁平体,头部呈弧形,双目外凸;正面头颈部碾琢几道横向弧形阴线,背部起脊,斜刀琢出竖向弧形蝉翼;另一面为腹部,碾琢阴线三角纹、斜“十”字纹与若干表示腹节纹的横线。寥寥数刀,酣畅利落,突显出“汉八刀”简约神似的韵味。
西汉玉蝉,长5.6厘米、宽2.8厘米,以“汉八刀”工艺雕刻而成,刻工精美,蝉身完好
淮安市博物馆藏西汉时期玉蝉,长6厘米,宽2.8厘米,厚0.7厘米,采用新疆和田白玉料,玉质洁白温润,刻工精细,线条简洁明快,以直线、弧线勾勒蝉首、双翼、腹、尾等,通体光素无纹,打磨光亮。蝉体扁平,呈片状,双目、吻部、双翅尖、尾尖均突出体外。玉蝉整体形象生动,立体感强,雕工技艺娴熟,刀法细腻洗练,双翼两侧边沿较薄,有透明之感,两翼末端尖锐,尖锋扎手。这件玉蝉是典型的“汉八刀”工艺,玉器刀法简单,粗犷有力,刀刀见锋,其艺术风格也反映了汉代玉器阴线刻饰的工艺手法和强烈的写实性,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极具特色的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