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之美者”,为玉。明代《天工开物》有言:凡玉,“贵重用者尽出于阗”。于阗,即和阗、和田。于阗玉,初名“昆山玉”,后称“和阗玉”,别称“和田玉”。
山子,有“微缩版的山水田园”之美誉,是一种“以玉石雕琢山水”的玉器摆件,常常陈设于书房或卧室。其起源于宋,自明清两代走向兴盛,多以古代山水画为蓝本进行制作,呈现内容包括人物、动物、建筑、历史故事、诗词画意等,是一种综合运用圆雕、浮雕、镂空雕、线刻等玉雕技法,颇具文人画气质的“玉图画”。正在展出的“金玉满堂——故宫博物院文化援疆汇报展”序厅中,便有一件精美的和田玉山子——乾隆御题青玉采玉图山子。
乾隆御题青玉采玉图山子
“于阗采玉人,淘玉出玉河。”这件玉山子呈三角形,黄褐色的玉皮被工匠随形施艺,变为嶙峋的巨石,或长于峭壁之上的木叶。陡峭山崖间,三位戴帽蹬靴、肩扛手捧的采玉人,正前呼后应地拾阶而上,看起来此行收获颇丰。山子的背面望之呈层峦叠嶂状,平坦的山体处镌刻有御题诗《和阗玉》,其中道出了这位生逢盛世的帝王对和田玉逐步加深的认知。和田玉根据产地不同有山料和籽玉之分,其中以色泽温雅、质感柔润如翩翩君子的籽玉为上乘,是被流水冲刷入河流的玉石。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曾言:“于阗之玉则在河边。”诗中,乾隆皇帝说和田玉“其实产于水”,所言不虚,指的是最好的玉料。山子多选用和田玉中的籽玉雕刻,不仅因其圆滑的外表有利于创作,而且因其珍贵,能最大限度地不浪费玉料。
在这首御制诗中,乾隆皇帝还提到“回域定全部,和阗驻我兵”“其河人常至,随取皆瑶琼”,所言即年大小和卓之乱平定,“于阗”更名“和阗”,并设和阗办事大臣。从此,平伊犁,定回部,和阗良玉,岁有恒贡。每年春秋两季,新疆地区的玉石,以斤官办进贡入宫廷。乾隆皇帝一辈子对古玉的兴趣可与书画、铜器相提并论。有学者统计,其一生四万余首御制诗文中,与玉器相关的达八百余首,不仅记述考证古玉,而且品评褒贬时作玉。如在《和阗玉镂东坡前后赤壁赋图》御制诗中说:“向曾辨和阗玉有经土浸成黄赤色者。”在《咏和阗玉汉兽环方壶》御制诗中道:“迩来和阗玉来多,官贡私售运接轸。专诸巷里工匠纷,争出新样无穷尽。”
乾隆时期,玉山子盛行。乾隆皇帝曾授意清宫造办处制作过许多玉山子,题材以山水人物、历史故事为主,其中现藏故宫博物院的两件尤为知名。一件是蔚为大观的青玉大禹治水图山子,一件是匠心巧做的桐荫仕女玉山。
“玉不琢不成器。”琢玉工艺首先讲究的是量材施艺,而乾隆皇帝则还主张要追求画意,图画和玉山均要追求笔墨情趣。如其在御制诗《再题和阗玉关山行旅图用旧题关仝关山行旅图诗韵》中,赞道:“质之关仝画,卒难分彼此。”高两米多、重达五吨多的青玉大禹治水图山子,即是乾隆皇帝钦定以内府藏宋人《大禹治水图》画轴为稿本雕刻而成,所求的是:“画图岁久或湮灭,重器千秋难败毁。”
这一“玉山之王”的用料产自新疆和田密勒塔山,为将其运抵京城,曾耗费上百马匹和上千劳力,历时三年多才跋山涉水走完漫漫征途。待于宫廷内完成设计,年暮春时节,巨型玉料被运抵扬州。百余名玉石工匠忙活长达6年多,方才于年夏完工。乾隆皇帝在御制诗中亦感叹“攻用十年告蒇事”。大禹治水图玉山,远看巍峨挺拔,崇山险峻,群峰连绵,气势磅礴;近看流泉飞瀑,古木苍松,洞穴奥深,宛如天成。其上立雕人物开山治水,热火朝天,抡锤凿岩,刨石打桩,似艰辛却生动。玉山雕成次年,乾隆皇帝又命宫中造办处将御制诗文及“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八徵耄念之宝”两方宝玺印文刻制在玉山上。之后,该玉山一直陈列于宁寿宫乐寿堂内,至今已二百余年。乾隆皇帝在御制诗文中还特地表明制作此巨型玉山的初衷:“获此巨珍,以传古王圣迹。非耳目华嚣之玩可比也。”
桐荫仕女玉山乃仿目前所见中国最早的油画作品之一《桐荫仕女图》而作,是变废为宝、点石成金的经典案例。因匠心独运,使这块“弃物”下脚料一跃而成为质美工巧的玉山子代表作。乾隆皇帝为此在御制诗中感叹:“义重无弃物,赢他泣楚廷。”玉山,以古雅宁静的月亮门为界,门外一女子手持灵芝而立,门内一女子手捧宝瓶而望。幽幽庭院中,透过半掩的门缝,两人仿若正窃窃私语。乾隆皇帝在御制诗中更是发挥想象力将之视作“女郎相顾问”的情侣相会。玉山上,大面积的黄褐色玉皮变而为梧桐,为蕉叶,为覆瓦,为叠石;洁白者为石桌,为石凳,为门,为人。以“剩水残山境”,而“就质琢图形”。当得起鬼斧神工之谓。
乾隆御题白玉碗
漫步展厅,金玉满堂。腹外满刻楷书清乾隆帝御制诗的和田白玉碗,伊犁军民在垦田时起获、后送至宫中的乾隆御题青玉盘,寓意五谷丰登、长寿如意的白玉镂雕仙人献寿山子、青玉祝寿图山子、寿星图山子……它们宛若来自丝路上的闪光“玉图画”。
(原标题:丝路上闪光的“玉图画”)
来源:北京日报作者:福宁君
流程编辑:u